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正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明确指出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要让这一宏伟蓝图从愿景变为现实,其核心驱动力,无疑在于“深化改革创新”。这不仅是应对国内外复杂挑战的战略抉择,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历史回响与时代命题: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
回溯过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就,为今日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坚实基础。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设立经济特区,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每一次重大改革都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每一次创新都催生了发展新动能。正是改革开放,让中国从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然而,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犹存,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这些都呼唤着更深层次的改革,更大力度的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化改革创新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答题”。它是中国迈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时代命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深化改革: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石
深化改革,意味着要从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全面推进,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与要素潜力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这包括: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机制,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保障其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作用。
-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核心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全面依法治国: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各项改革创新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社会体制改革:促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构建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生态文明体制。
-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环境法规标准,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这些改革的深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清除障碍、疏通经脉,使其根基更牢、步伐更稳。
创新驱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质的飞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发展
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
- 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 完善科技创新生态: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 基础研究的突破: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鼓励自由探索,为未来发展储备技术力量。
产业创新: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 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力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层面的,更涵盖了制度、管理、文化等方方面面。
-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破除人才评价“唯帽子、唯论文”弊端,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 推动管理模式创新: 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改革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双轮驱动
改革与创新,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改革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营商环境,扫清创新路上的障碍;创新为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动力,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发展任务艰巨的当下,深化改革创新意味着:
- 在变局中开新局: 以改革的穿透力打破僵局,以创新的驱动力应对变局,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 激活发展新动能: 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 提升治理效能: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 凝聚民族伟力: 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其成功实践离不开持续的自我革新和面向未来的勇敢创新。正是这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改革魄力,以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将确保中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展望未来,面对新征程、新使命,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创新之路。这不仅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必然选择。以深化改革激发生机活力,以持续创新点燃发展引擎,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展现出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