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清明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12次阅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其自身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情国情党情变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其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这一战略,不仅是对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健康的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本文将深入剖析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要义,探讨其在实践中如何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

什么是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顾名思义,是对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各项工作都提出更严、更细、更高的要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六个方面。

首先是 思想建设从严。这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是 组织建设从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组织体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选拔任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把政治关、廉洁关,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三是 作风建设从严。这是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从中央八项规定开始,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纠治“四风”问题,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第四是 纪律建设从严。纪律是党的生命线。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铁的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日常遵循。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无一不严、无一不实。

第五是 制度建设从严。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科学管用、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用制度的刚性约束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

最后是 反腐败斗争从严。这是全面从严治党最鲜明的特征和最重要的体现。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永葆清廉本色。

为什么全面从严治党至关重要?

全面从严治党绝非空穴来风,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源于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及新时代党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一,应对党内突出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度时期党内出现了信仰缺失、宗旨淡薄、腐败蔓延、特权思想盛行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执政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刮骨疗毒、祛病强身,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其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从严治党,能够有效清除政治隐患,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党能够更好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三,回应人民群众期盼,赢得民心。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哪里有腐败,哪里有特权,哪里就有群众的不满。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强力反腐,深得民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通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党向人民兑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

其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政治生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事业兴衰。一个清明、健康的政治生态,能够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反之,如果政治生态污浊,就会导致歪风邪气盛行,干部队伍士气低落,各项事业难以顺利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全面从严治党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互动关系。从严治党是手段,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目标,更是从严治党成效的集中体现。

1.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塑规矩意识

全面从严治党最直接、最显著的成效,就是显著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过去,一些地方和单位政治生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跑官要官、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等歪风邪气盛行。全面从严治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治:

  •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强调“七个有之”的危害,坚决防止和纠正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让党内政治生活回归严肃性、规范性,使党员干部在健康的党内环境中受到经常性教育和监督。
  • 严厉惩治腐败和特权: 对腐败分子零容忍,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一律严惩不贷。同时,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让党员干部清楚地认识到,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特殊党员、没有法外之地。这极大地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打破了潜规则,让清正廉洁成为新常态。

通过这些举措,党内风气为之一新,党员干部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之心显著增强,“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成为自觉。

2. 激发干部担当作为,构建干事创业新格局

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必然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全面从严治党在清除消极因素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 匡正选人用人导向: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注重选拔那些政治过硬、能力突出、担当实干、清正廉洁的干部。破除“圈子文化”和“码头文化”,让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提拔。这种导向转变,让广大干部看到了希望,提振了士气。
  •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 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明确区分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明知故犯、以权谋私的违纪违法行为,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打消干部畏首畏尾、不想干事的顾虑。
  • 优化政商关系: 强调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既鼓励党员干部主动靠前服务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又严禁权钱交易、利益输送。这不仅为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也促使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

当干部队伍普遍形成“以清为美、以廉为荣、以实为要、以干为重”的共识,政治生态自然就变得更加健康和充满活力。

3. 凝聚党心民心,筑牢执政根基

良好的政治生态,最终会体现在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密切程度上,体现在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上。全面从严治党通过一系列实践,有效凝聚了党心民心。

  • 强化宗旨意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 提升治理效能: 党的作风好转,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也随之提高。办事流程简化,权力运行透明,服务意识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这种高效透明的治理,有效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 树立良好形象: 通过持续的反腐倡廉和正风肃纪,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看到了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感受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真诚和实效。这种良好形象的树立,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吸引了更多优秀分子投身党的事业。

最终,党因清廉而强大,因高效而赢得民心,因紧密联系群众而拥有不竭的动力。

持续深化:永远在路上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没有一劳永逸。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既是对过去五年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征程的警示和鞭策。

进入新时代,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也始终存在。因此,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未来的重点,将是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要更加注重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将反腐败斗争同净化政治生态、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紧盯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以及权力运行中的新风险点,不断完善监督体系,织密监督网络,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结语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更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和实践路径。它以雷霆万钧之势,扭转了党风政风,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凝聚了党心民心。一个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不仅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不断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