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自身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安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其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极端重要性。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管党治党实践,核心目标正是为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与历史必然性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战略部署,其内涵远超简单的反腐倡廉。它涵盖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从严治党,首先是思想从严,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补钙壮骨,固本培元,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确保全党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其次是组织从严,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严把入口关,纯洁党的队伍。再者是作风从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纠治“四风”顽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更是纪律从严,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最后是制度从严,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实现标本兼治。
之所以要全面从严治党,是因为这是我们党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必然选择。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中,党内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侵蚀了党的肌体,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如果不加以严厉整治,任其发展,将可能对党和国家事业造成颠覆性影响。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现实意义与核心要义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状况的综合体现,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它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良好的政治生态,意味着风清气正、海晏河清,意味着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健康,党员干部信念坚定、为民务实清廉,意味着政治环境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其现实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它是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根本前提。只有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不打折扣地得到贯彻执行,才能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其次,它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政治生态能够净化营商环境,破除各种“潜规则”和“关系网”,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再者,它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所在。当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时,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公共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公正,腐败和特权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就会显著提高。
良好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义在于“正气充盈”和“肌体健康”。“正气充盈”是指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党内和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崇尚实干、担当作为、公平正义成为普遍遵循。“肌体健康”是指党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有效,权力运行受到严格制约,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全面从严治党如何赋能良好政治生态的构建
全面从严治党,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引擎。二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从严治党的过程,就是持续净化和优化政治生态的过程。
第一,以铁腕反腐肃清政治生态“污染源”。 腐败是政治生态最严重的污染源。全面从严治党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对腐败分子零容忍,坚决清除政治上的“两面人”。通过持续高压的反腐态势,形成强大震慑,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让心存侥幸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反腐倡廉的深入推进,不仅惩治了少数腐败分子,更重要的是刹住了不正之风,扭转了社会风气,为政治生态注入了清新的空气。
第二,以纪律建设筑牢政治生态“防火墙”。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是维护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杜绝“七个有之”等政治乱象,防止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侵蚀党内政治生活。纪律的刚性约束,能够有效防止小问题酿成大错误,从源头上维护政治生态的健康。
第三,以思想建设固本培元铸魂强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治生态是否良好,首先取决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牢固时,就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从而为良好政治生态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第四,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净化政治风气。 作风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通过持续整治“四风”,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消除了滋生腐败和特权的土壤,有效改变了过去某些部门和干部中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建设的成效。党风的根本好转,带动了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净化,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五,以健全制度体系织密权力运行“笼子”。 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依靠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出台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构建起日益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的健全和执行,规范了权力运行,压缩了寻租空间,堵塞了漏洞,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根本上防止了权力滥用,为政治生态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良好政治生态的显著特征与积极影响
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鲜明的特征:
- 政治清明: 政治方向明确,党性原则强,决策科学民主,执行坚决有力,没有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
- 党风纯正: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党性修养高,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作风过硬。
- 吏治清廉: 选人用人导向正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没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
- 干群关系融洽: 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群众信赖党,党密切联系群众,社会和谐稳定。
- 政治文化健康: 崇尚实干、担当作为、敢于斗争、团结协作的政治文化蔚然成风,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这种良好的政治生态,带来了诸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 党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清明带来政策稳定和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权力规范运行,腐败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各界享有公平发展机会,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 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党风廉政建设的显著成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持续深化与展望未来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也任重道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未来,我们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标本兼治,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首先,要继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其次,要持续深化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割除腐败毒瘤,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再者,要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堵塞漏洞,补齐短板,形成更加科学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机制。同时,要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引导他们忠诚干净担当,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要强化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合力。
全面从严治党,铸就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的政治生态必将更加健康清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进程。只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