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未来:深化改革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11次阅读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复杂性日益凸显。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浪潮与错综复杂的外部挑战,中国正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其关键引擎与核心动力,无疑在于“深化改革创新”。

深化改革,犹如破除藩篱、革故鼎新的利剑,它旨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则是驱动发展模式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它涵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层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本文将深入探讨深化改革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逻辑、时代意义以及具体实践路径。

历史逻辑与时代呼唤:为何深化改革创新?

回望过去四十余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史。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一次重大改革,都释放了巨大的社会活力和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腾飞,让亿万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充分证明,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要求。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等背景下,中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来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必须依靠创新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深化改革创新,是应对风险挑战、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在全球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引领时代潮流的根本保障。只有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谋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从蓝图变为现实。

经济领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

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依然是主线。这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深化改革,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公平竞争机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例如,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入创新创业。

其次,科技创新 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面对国际科技竞争白热化,中国正举全国之力,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更离不开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们正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

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 是应对变局的战略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要求我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同时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不仅仅是经济模式的调整,更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以适应全球经济的新变化。

社会治理: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以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 的改革是重中之重。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打破唯分数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发展普惠性医疗,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并非搞平均主义,而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政治与文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文化软实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我们深化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提升政府效率和透明度。深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改革,健全各方面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文化创新 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意味着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人民精神生活也要日益丰富。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通过文化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绿色转型 是核心。通过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是全民参与的体现。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度引导,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指引着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守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开放与合作: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开放领域改革,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高水平对外开放 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推进制度型开放,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

“一带一路”倡议 是新时代中国开放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深化与共建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往来,更是制度、规则和标准的对接与创新,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力量。在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治理等领域,中国通过深化自身改革实践,积累经验,提出中国方案,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开放不仅是引进来的过程,更是走出去、贡献世界的进程。

挑战与前瞻: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当然,深化改革创新并非坦途。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调整,面临的阻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以及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都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考验。

然而,挑战越大,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就越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将更加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造积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通过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展望未来,深化改革创新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它将不断激发中国发展的巨大潜能和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在改革创新的指引下,中国将能够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深化改革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迈向辉煌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