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与生动实践

13次阅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始终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从古至今,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一直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命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洞察时代脉搏、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引领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套系统而深刻的治国方略,是推动中国社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它昭示着一种深远的价值取向,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识。它超越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将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思想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以民为天”思想的弘扬与创新,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亿万人民的辛勤奋斗和无私奉献。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理论上的自觉,更是实践上的必然。它要求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谋划发展、推进改革,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思想源起与时代内涵: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非空中楼阁,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述,到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从邓小平同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深刻警醒,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宗旨;从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人民情怀和价值追求。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它要求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其中“共享”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贯穿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之中的核心价值。这意味着,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区域协调发展;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对外开放格局,都必须围绕着增进人民福祉这一根本目标。它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实现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普惠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它也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创造活力,让人民成为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增长逻辑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上。过去,我们可能更注重 GDP 的增长速度,但现在,我们更强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增长带来的普惠性。高质量发展不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而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

在经济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
第一,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不仅仅是“做大蛋糕”,更是“分好蛋糕”。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等一系列政策,力求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近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本身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生动、最伟大的实践。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过去一些领域存在的供给不足或供给结构不合理问题,导致人民群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多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例如,在数字经济领域,移动支付、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生活。
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确保经济运行的韧性和安全。这也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让广大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个人价值,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治理:人民参与的制度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关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民主法治的健全,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体现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上。从基层社区的议事协商,到人大代表的民意收集;从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到政府部门的开门问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充分表达和有效采纳。这种民主形式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和人民性,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
第二,坚持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健全法治体系,推进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力量。
第三,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到基层,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和管理。鼓励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例如,各地涌现出的网格化管理、社区协商议事制度等,都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探索。

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第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保障体系。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是民生的五大支柱。

  • 教育 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解决“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
  • 医疗 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 养老 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 住房 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 就业 方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第二,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差距。通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也能分享现代化成果。通过税收、社保等再分配机制,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公平。

文化与生态:精神家园与美丽中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关注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注重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第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让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他们在阅读、艺术、健身等方面的需求。例如,各地开展的“送戏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都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第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包括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从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到垃圾分类、新能源推广,每一项举措都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让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福祉。这不仅是为了当代人的福祉,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

挑战与前瞻: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尽管中国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点;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复杂性任务依然艰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需持续提升。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 深化改革开放: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旨在提升人民福祉。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各项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惠及人民。
  •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系统的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确保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继续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治理中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造福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它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进步,也为全球其他国家在实现发展中如何兼顾公平、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结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底色。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套行动纲领,正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实践,并持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追求物质富裕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注重效率到兼顾公平,从经济增长到生态文明,中国正在一步步描绘出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迈向美好生活的壮丽画卷。未来,中国将继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