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历史性交汇点的战略擘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胜利召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此次全会高瞻远瞩,审议并通过了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文件,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更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战略部署。它要求我们深刻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更高的战略站位、更实的行动举措,将全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实际成效。
此次全会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以非凡的战略定力和历史担当,擘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因此,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绝非空泛之谈,而是要将其融入思想深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改革攻坚克难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为民谋利造福的各项工作中。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进而“行其所当行”,确保全会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领中华民族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深入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
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首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是在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一系列重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深刻阐明了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全会精神的根本保障。全会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立场。全会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在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基础,进是方向。全会深刻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创新,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四,坚持系统观念和守正创新。全会精神的贯彻,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各项事业,避免碎片化、孤立化。守正创新则要求我们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深刻领会这些核心要义,是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思想上高度认同、理论上深刻理解,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方向不偏、目标不移、举措有力。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全会强调,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首先,要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其次,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和条件变化的战略抉择。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就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包括优化投资结构、激发消费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从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再者,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全会强调,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意味着要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激发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从而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
最后,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全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对外开放。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增进民生福祉
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核心目标之一是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具体而言,一是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包括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
二是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会精神的贯彻,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要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入贯彻全会精神,需要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机会公平,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努力形成人人享有发展机会、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四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工作,提升人文关怀水平。全会强调,要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这意味着要更加注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这些举措,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和幸福感。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建设美丽中国
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还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具体实践中,一是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意味着要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
二是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会精神的贯彻,要求我们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发展清洁能源,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这需要我们在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行绿色化,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是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会提出,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这意味着要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而维护生态平衡,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就要统筹发展和减排,科学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仅要抓经济、保民生、护生态,更要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会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依法治国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法治力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首先,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意味着要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其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强调,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同时,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用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再者,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会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这意味着要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政治监督,深化巡视巡察,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清除一切腐败分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最后,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全会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水平。这包括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领域安全,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还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全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首先,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全会精神的贯彻,离不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这意味着要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贯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其次,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会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这意味着要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会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这意味着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风尚,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最后,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会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意味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
确保全会精神落地生根: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
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最终要体现在各项工作的实践成效上。这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和坚实有力的保障机制。
第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全会精神的贯彻执行,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要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和担当精神,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全会精神的贯彻提供组织保证。
第二,强化理论武装和学习培训。学懂弄通做实是贯彻的前提。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全会公报和相关文件,全面把握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通过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宣讲报告等多种形式,把全会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全会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贯彻落实方案。要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各项政策举措精准发力、落地见效。
第四,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建立健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查、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对于敷衍塞责、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发挥警示教育作用,以强有力的监督执纪确保全会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第五,充分激发干部担当和群众力量。全会精神的贯彻,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局面。
结语:团结奋斗,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它不仅是对我们政治觉悟、思想水平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实践能力、执行能力的检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催人奋进,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也提出新的挑战。然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全会精神的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亿万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我们要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实际成效,转化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实践。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