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的追问。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远的政治站位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深刻回答了这一时代之问,鲜明提出了并正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更成为引领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它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的价值取向、实践逻辑和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之源与时代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非横空出世,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发展和升华的宝贵经验结晶。从毛泽东思想中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理论中“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领导集体对“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价值的认识一脉相承,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它将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归宿,旨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更有温度、更有广度、更可持续。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更是发展价值理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践行路径:全方位、多维度的人民至上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绝非纸上谈兵,它渗透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一项项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
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追求量的增长。如今,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导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追求质的提升。这体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产品服务。
最为显著的实践成果莫过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近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生动、最具体的写照,它意味着每一分资源、每一项政策都聚焦于最贫困的群体,确保他们不掉队,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建设:织密民生保障网
社会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为直接的体现。党和政府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民生事业摆在优先位置,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教育领域,坚持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降低药价,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每一个生命,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养老事业是重要民生关切。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模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在住房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在就业方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稳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一些地方曾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这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财富,体现了对人民长远利益的深刻考量。
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为中心”也意味着要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到实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在重大决策制定和执行中都有序参与,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例如,立法听证会、政务公开、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等制度的完善,都旨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回应人民期待。
同时,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的重要基石。通过完善法律体系,严格公正司法,建设法治政府,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挑战与远景:持续深化,久久为功
尽管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仍需持续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永无止境的,这意味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深化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将更加注重机会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同时,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结语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核心逻辑和鲜明特色,它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彰显了百年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政策,从经济建设到社会治理,从生态保护到民主法治,这一思想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谱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面向未来的不竭动力和坚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