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赋能“三服务”工作能力迈向更高台阶

13次阅读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的当下,“三服务”工作——即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衡量政府执政为民能力的重要标尺,更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如何以“新担当”扛起时代重任,以“新作为”开创发展新局,以“新气象”凝聚奋进力量,从而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深刻理解“三服务”的时代内涵,积极践行“新担当”精神,努力开创“新作为”局面,并营造“新气象”氛围,进而构建起一套系统、高效、可持续的“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深刻理解“三服务”的内涵与时代要求

“三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内涵远超简单的事务性服务。它是一种理念、一种作风、一种能力,更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全面考量。

服务企业,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 企业的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旨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如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障要素供给、支持技术创新等。这不仅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能增强其发展信心,激发其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服务基层,是夯实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服务基层,就是要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解决基层组织在人财物方面的实际困难,提升其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基层充满生机活力。

服务群众,是体现执政为民宗旨的根本要求。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服务群众,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聚焦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回应群众诉求,解决实际困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做到为民服务解难题。

在当前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任务,都对“三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再仅仅是“有没有”的问题,更是“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迫切需要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来引领和推动。

以“新担当”夯实责任之基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首要前提。它要求我们具备敢于负责、勇于作为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服务工作中去。

强化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理解“三服务”的重大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真正把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服务员”意识,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变审批为指导,变检查为帮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压实主体责任与部门协作

“三服务”工作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必须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责任体系。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带头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要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横向协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大服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会商机制、联合调研等制度,避免推诿扯皮,确保问题能够及时流转、有效解决。对于跨领域、跨部门的复杂问题,要采取“一事一议”、“专班推进”等方式,集智攻关,共同解决。

勇于直面问题与破解难题

真正的担当,体现在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上。在“三服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一些长期积累的“硬骨头”。“新担当”要求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敷衍塞责,而要敢于迎难而上,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摸清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针对企业的痛点、基层的难点、群众的堵点,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法律法规未明确、政策空白点,要敢于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为改革发展开辟新路径。

以“新作为”开创服务之局

“新作为”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关键抓手。它要求我们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赢得企业、基层和群众的认可。

创新服务理念与模式

传统的服务模式往往是被动、滞后、碎片化的。“新作为”要求我们主动求变,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服务”,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要变“管理”为“服务”,将服务意识融入到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例如,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务,从企业注册、发展到转型升级的全过程提供精准指导和支持;实施“清单式”服务,明确服务事项、流程、时限,让服务公开透明、可预期;探索“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优化营商环境与政策供给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要以“新作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要加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针对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普惠性或专项支持政策,并确保政策直达快享,解决企业“找不到、不会用、享受慢”的问题。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要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又要守住底线、清白做人。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基础。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动人财物更多地向基层倾斜。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激活基层内生动力。要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实现基层事务“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强化数字赋能与智慧服务

数字经济时代,“三服务”工作也必须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要加快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服务精准性、便捷性、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提供前瞻性服务;利用 AI 智能客服 24 小时响应群众咨询;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政务信息可信度和透明度。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真正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以“新气象”营造发展之势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强大保障。它要求我们以清正廉洁、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精神面貌,汇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树立清正廉洁的服务形象

良好的党风政风是开展“三服务”工作的生命线。要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坚决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对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吃拿卡要、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要零容忍,严肃查处。要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真正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以自身清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塑造亲民、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活力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要营造鼓励担当、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让干部敢闯敢试、放手作为。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素养、法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让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重用,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

构建开放包容的协同生态

“三服务”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协同生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服务工作中来。例如,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公民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社区事务。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局面,共同推动“三服务”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三服务”的良好氛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持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并持续推动“三服务”工作能力迈上新台阶,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是“指挥棒”,评价是“风向标”。要建立科学、合理、导向清晰的“三服务”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应侧重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问题解决率、营商环境优化程度、基层治理实效等,而非简单看投入。引入第三方评估、企业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结果要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激励约束挂钩,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引导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中去。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根本。要加强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批懂经济、懂法律、懂科技、懂群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常态化培训、轮岗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投身“三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让服务一线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有发展。

完善监督问责体系

有效的监督问责是确保“三服务”工作高质量推进的重要保障。要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设立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等,及时受理和回应企业、基层、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加强对服务事项办理的全过程监督,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坚决追责问责。建立健全责任倒查机制,对因服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形成有力震慑,确保服务承诺兑现,服务质量过硬。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提升“三服务”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三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成效和典型经验,提升社会各界对“三服务”的认知度和支持度。鼓励企业积极提出合理诉求和建议,引导基层组织主动承担起服务职责,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基层、群众同向发力的社会氛围,形成推动“三服务”工作能力持续提升的强大合力。

结语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新时代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时代要求和庄严考验。它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创新的服务举措,将服务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最终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是一场没有休止符的接力跑,唯有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让我们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在新征程上续写“三服务”工作的辉煌篇章!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