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前行: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如何赋能“三服务”工作能力持续提升

11次阅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三服务”——即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连接政策与民生的重要桥梁,其工作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福祉增进以及基层治理的效能提升。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全新的姿态、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展现时代新风貌。这正是“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核心要义之所在,它不仅是一种精神面貌的提振,更是指引我们破浪前行、实现能力跃升的行动纲领。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基石。它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三服务”的重大意义和时代内涵,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服务企业方面,要担当起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任,敢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在服务群众方面,要担当起增进民生福祉、回应群众关切的职责,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在服务基层方面,要担当起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治理效能的使命,下沉重心、赋能基层,解决好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这种新担当,意味着要勇于面对矛盾、敢于触及问题、善于攻坚克难,不回避、不推诿,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挑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为民服务的热情,更要有为民服务的本领和担当,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只有真正树立了新担当的意识,才能为后续的新作为和新气象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三服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深化思想认识,筑牢新担当的根基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进行一次深刻的洗礼。新担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深入学习、对国情民意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自身职责定位的清晰认知。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校准思想坐标。要深刻认识到,“三服务”工作不是简单的事务性操作,而是关乎党和政府公信力、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任务。

要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实践调研等多种形式,引导干部职工破除“与我无关”、“无能为力”的消极心态,树立“我是服务者、我能服务好”的积极主动意识。要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教育引导干部以公仆之心对待群众,以店小二精神服务企业,以绣花功夫管理基层。同时,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机制,将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纳入干部培训体系,特别是针对数字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社会治理创新等前沿领域,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本领。通过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才能让“新担当”的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自觉行动,为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聚焦问题导向,开创新作为的局面

“新作为”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实践路径和关键所在。它要求我们将新担当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创新突破为动力,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在服务企业方面,要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在政策落实、资金周转、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要精简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最大限度便利企业办事。要针对性地推出普惠政策和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抢抓机遇,提升竞争力。

在服务群众方面,要坚持民意优先,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对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回应、有效解决。要创新服务载体和方式,如推广线上服务平台、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上门服务等,让服务更贴近群众、更便利群众。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需求群体的服务,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服务基层方面,要赋予基层更多资源、更多自主权,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要推广“枫桥经验”等先进基层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新作为的实现,离不开机制创新和技术赋能。要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三服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识别需求、智能匹配资源、高效解决问题。要破除部门壁垒,推动数据共享,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实实在在的新作为推动“三服务”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优化服务生态,展现新气象的活力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直观体现和最终目标。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一种高效透明、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以及一种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营造新气象,要从优化服务生态入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体系。首先,要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将服务意识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等创新举措,提升服务的包容度和灵活性。

其次,要加强政务公开,提高服务的透明度。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让群众了解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信息,增强服务的可预期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鼓励群众和企业对服务进行评价,及时收集意见建议,并根据反馈情况持续改进服务。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于不实信息要及时澄清,对于合理建议要认真采纳。此外,要大力弘扬正气,树立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良好风气。鼓励干部职工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对于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问责。通过营造公平公正、高效透明、充满人情味的服务环境,让“三服务”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成为凝心聚力、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当企业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当群众感受到被关爱、被温暖,当基层感受到被赋能、被信任,这种积极向上的新气象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

健全长效机制,保障能力提升的持续性

“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为了确保“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能够落地生根并持久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备、有效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三服务”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激励约束挂钩,形成正确导向。考核指标要兼顾定性与定量,既看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也看群众满意度、企业获得感。

其次,要强化督查问责机制。对于在“三服务”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形成震慑效应。同时,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后顾之忧,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第三,要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三服务”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三服务”工作。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和晋升机会,形成能者上、优者奖的良好氛围。最后,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通过这些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能够为“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内生动力,确保在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让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成为常态,成为驱动“三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展望未来,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回应人民期盼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升单项业务能力,更要优化整体服务生态;不仅要解决显性问题,更要深入挖掘深层矛盾;不仅要注重短期效益,更要着眼长远发展。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一次全面的行动升级,一场广泛的作风革命。唯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才能真正实现“三服务”工作能力质的飞跃,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贡献新的更大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