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全面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共绘发展新篇章

11次阅读

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服务”二字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还是服务基层,即“三服务”工作,都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治理能力和营商环境优劣的关键标尺。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以“新担当”扛起责任、以“新作为”推动发展、以“新气象”赢得民心,从而持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大课题。

这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实践行动的持续深化。其核心在于打破旧有思维定式,主动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内生动力,以务实高效的行动回应社会关切,以清正廉洁的作风树立良好形象。这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担当:责任在肩,使命必达的决心与勇气

“新担当”意味着要跳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舒适区,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在“三服务”工作中,这意味着要将服务对象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扛在肩上。

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维。服务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审批环节,更要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从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多维度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要关注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服务群众,要从简单的“办手续”向“解难题”转变,从被动接受诉求向主动发现需求转变,切实解决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痛点堵点。服务基层,要将重心下移,深入一线,了解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瓶颈,为基层赋能减负,确保各项政策能够有效落地生根。

其次,要培养敢于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在“三服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政策衔接问题、部门协作问题。面对这些“硬骨头”,不能推诿扯皮,更不能绕道而行。新担当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破除藩篱、打通堵点的勇气,主动协调,积极争取,甚至在合规前提下,探索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创新机制。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素质的考验,更是对组织执行力、协调力的挑战。

最后,新担当还体现在强化责任追究上。建立健全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失职问责等制度,让担当者有舞台,让不担当、假担当者无处遁形。通过明确责任边界,强化监督考核,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提升。只有当每一位服务人员都将“我就是服务”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激发出“三服务”的澎湃动能。

新作为:创新驱动,精准发力的智慧与行动

“新作为”强调的不仅仅是行动,更是有质量、有效果的行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路径依赖,以创新思维谋划服务,以精准施策提升效能,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服务。

一方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是“新作为”最直接的体现。要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推广“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不用跑”等便捷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既要“放得开”,也要“管得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对于新生事物和新业态,要秉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为其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要推动服务方式的智能化、个性化转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服务”工作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利用大数据分析洞察服务需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化、定制化服务。例如,针对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提供“政策包”,针对群众需求提供“服务清单”,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推送。推广远程视频办理、移动终端办理等非接触式服务,提升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此外,“新作为”还体现在激发基层创新活力上。鼓励基层结合实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模式和经验。例如,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深入企业点对点解决问题;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家门口;开展“政策解读进万家”活动,确保优惠政策家喻户晓。通过这些接地气的创新实践,让“三服务”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新气象:作风建设,环境优化的温度与形象

“新气象”旨在打造一个风清气正、高效廉洁、充满活力的服务生态。它不仅仅是外部形象的提升,更是内在精神面貌的根本转变,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关键。

首先,要持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服务能力再强,如果作风不正、效率低下,也会大打折扣。要坚决纠正“庸、懒、散、浮、拖”等不良习气,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通过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服务礼仪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倡导“店小二”精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冷漠僵硬为热情周到,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和尊重。

其次,要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将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收费标准、投诉渠道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回应、认真整改。杜绝“权力寻租”、“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以清廉高效的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再者,要注重倾听民意,建立健全服务反馈机制。服务好不好,服务对象最有发言权。要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网络问卷调查、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企业、群众和基层的意见建议,并将其作为改进服务、优化流程的重要依据。形成“问题发现—反馈—整改—评估”的闭环管理,确保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这种开放包容、善于学习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气象。

融合互促:三者合一,协同增效的系统之道

“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三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新担当是前提和动力,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会有主动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的行动。新作为是核心和路径,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实践和精准施策,才能将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新气象是保障和结果,良好的作风和环境能够为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最终体现服务的温度和效果。

这种融合互促体现在:以新担当为引领,推动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管理导向到服务导向;以新作为为抓手,通过深化改革、技术创新,实现服务模式的迭代升级,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以新气象为保障,通过加强作风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构建阳光透明、公平高效的服务体系,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与认可。三者协同发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三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例如,在推进某个重点项目建设时,需要项目负责人(新担当)敢于牵头协调,打破部门壁垒;需要相关部门(新作为)创新审批流程,提供“绿色通道”,并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同时,需要全体服务人员(新气象)保持廉洁高效、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统筹兼顾、一体推进,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真正体现“三服务”的价值。

实践路径:落地生根,行稳致远的战略考量

要将“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实践,需要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扎实的执行力。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从宏观层面明确“三服务”工作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定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政策,为基层和干部担当作为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将“三服务”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技巧。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懂业务又懂技术,既能服务又能创新。

第三,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导向明确的“三服务”工作考核体系,将服务对象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创新成果等纳入考核指标,并与绩效挂钩。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激励,对服务不力、作风涣散的予以严肃问责。

第四,深化科技赋能与数据共享。加大对智慧服务平台的投入,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让数据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活水”。

第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的服务格局。鼓励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到“三服务”的监督和建议中来,形成良性互动。

结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全面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不仅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更是我们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的庄严承诺。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不断擦亮“三服务”这张金字招牌,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出新的更大力量。在每一个服务细节中体现担当,在每一次创新实践中展现作为,在每一次互动中营造新气象,共同绘就新时代发展的美丽画卷。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