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 行稳致远:深入学习重要指示精神 始终感恩奋进一流标准

11次阅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肩负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凝聚共识、指引方向、汇聚力量,成为时代发展的关键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深邃厚重的理论内涵和真挚深沉的为民情怀,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而激发始终感恩奋进、追求一流标准的强大动力,是我们新时代奋斗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当前,世界正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在这一关键节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想的指引、精神的支撑和行动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展开,是贯穿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红线,是推动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才能真正把握时代大势,找准历史方位,明确前进方向。而在此基础上,激发出的感恩之心,不是沉湎于既有成就的自我陶醉,而是对党和国家为人民创造的幸福生活、安定环境的深切感激,更是转化为奋发有为、再创辉煌的澎湃动力。这份动力,将激励我们自觉对标一流、追求卓越,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深刻领会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时代价值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绝非简单的概念记忆或口号复述,而是要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这要求我们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首先,要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无论是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医疗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一切政策得失的根本标准。深入学习,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的最大动力,将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

其次,要精准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思想。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将发展和安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还涵盖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学习其指示精神,就是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善于创造条件推动发展,又要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再者,要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宏阔胸襟,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世界情怀,也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指明了方向。

此外,还要重点学习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理论创新。这些指示精神,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世界大局,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引领我们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只有深刻领会其时代价值,才能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底色

“感恩奋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这份“感恩”源于对党和国家伟大成就的真诚认同,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的倍加珍惜,以及对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繁荣进步息息相关的深切体会。

回望历史,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到日益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积贫积弱的民族危机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无论是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还是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和谐,无不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和奋斗者的心血,无不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这份深厚的感恩之情,正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然而,感恩绝非停留在口头的感激,更不是满足于现状的安逸享乐,而是要将这份情感转化为“奋进”的实际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奋进,意味着要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闯劲、拼劲、韧劲,勇于直面困难、敢于攻坚克难。它要求我们每个人立足岗位、忠诚履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担当,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之中。

奋进,意味着创新创造。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创新活力,在科技攻关、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开辟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奋进,意味着永不懈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久久为功。这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正是这份感恩与奋进交织而成的精神底色,激励着无数新时代奋斗者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砥砺前行,共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锚定一流标准:在各行各业追求卓越

“一流标准”代表着追求卓越的志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激发起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将目光聚焦于“一流标准”,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力求做到最好、达到最高水平。

何谓“一流标准”?它不仅仅是达到某种合格线,而是追求卓越,是超越现有水平,是站在全球视野下与顶尖水平对标看齐。在科技领域,意味着要敢于啃硬骨头,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不再受制于人,甚至引领世界前沿;在经济领域,意味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强国;在教育领域,意味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在文化领域,意味着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社会治理领域,意味着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

锚定一流标准,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赶超意识。要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锚定一流标准,更需要我们具备科学的路径和方法。这包括: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出自身差距和短板,对症下药;二是要加强学习借鉴,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又要结合自身实际,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三是要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四是要强化人才支撑,培养和引进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无论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地方发展实践,亦或是个人职业规划,都应以“一流标准”为牵引。只有各个方面都追求卓越,汇聚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最终推动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行合一:将指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绝不能止于理论学习,更关键在于将所学所思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自觉。

知行合一,首先要求我们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所在地区发展特点、所处行业前沿趋势,去研读、去领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思考如何将这些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政策举措、可执行的工作方案。例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就要思考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在乡村振兴方面,就要思考如何发展特色产业、如何改善人居环境、如何健全治理体系。

知一知行合一,其次要求我们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并非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引。将其付诸实践,意味着要克服畏难情绪、打破路径依赖,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面对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要敢于动真碰硬,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深化学习、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又需要我们回到指示精神中去寻找答案、汲取智慧。

知行合一,还要求我们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在贯彻落实指示精神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推广有效做法;对于遇到的挫折和不足,也要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不断调整优化工作思路和方法。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认识指导下更好地实践。

最终,通过知行合一,我们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信仰、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外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不仅是对指示精神的最好贯彻,也是对“两个维护”最生动的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和磅礴的力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是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根本途径;始终感恩奋进,是激发斗志、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锚定一流标准,是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崇高目标。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的强大逻辑。

让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思想为引领,以感恩为情怀,以奋进为姿态,以一流为追求,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