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笃行,勇开新局: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持续优化“三服务”效能

11次阅读

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成为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其中,“三服务”工作——即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政府部门联系社会、赋能发展、增进民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效能高低直接关乎经济社会的脉动和人民群众的福祉。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期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在更高起点上擘画服务新篇章。

一、新时代“三服务”的内涵与意义

“三服务”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它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的关键环节。服务企业,旨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服务基层,旨在推动资源下沉,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服务群众,旨在回应民生诉求,解决急难愁盼,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要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无论是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还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亦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对“三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破除惯性思维、克服路径依赖,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姿态,迎接挑战,开创新局。

二、以“新担当”夯实“三服务”的思想基石

新担当,是敢于涉深水、啃硬骨头的勇气,是面对复杂局面不推诿、不逃避的责任感,是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的使命感。在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过程中,新担当是首要的,是内在驱动力。

第一,强化政治担当,站稳人民立场。“三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新担当首先体现在对党的宗旨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践行上。服务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民解忧。这意味着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难,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对于企业发展中的瓶颈,基层治理中的难题,群众生活中的痛点,要有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较真碰硬的担当精神。

第二,提升专业担当,增强履职本领。 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服务工作不能停留在“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水平,而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精准的服务能力。例如,服务企业需要了解最新的产业政策、金融工具、法律法规;服务基层需要掌握社会治理的理论知识、矛盾化解的实践技巧;服务群众需要熟悉社保医保、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政策。新担当要求服务干部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通过系统学习、实践锻炼、经验总结,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专业化水平,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

第三,激发改革担当,勇于创新突破。 固守旧规、墨守成规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大敌。新担当更体现在面对体制机制障碍时,敢于提出改革思路,勇于推动制度创新。这包括简化办事流程、优化审批环节、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数字化治理等。例如,推动“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改革担当的生动体现。服务干部要善于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审视工作,找出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弊鼎新。

三、以“新作为”赋能“三服务”的实践路径

新作为,是把担当化为行动、把目标变为现实的执行力,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真抓实干。新担当是前提和动力,新作为是结果和体现。

第一,聚焦痛点难点,精准施策发力。 衡量“三服务”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新作为要求服务干部不能泛泛而谈,而要深入调研,精准识别企业、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对企业要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方案,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用工难、市场拓展难等问题;对基层要加强资源统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群众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于信访投诉、急难求助,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要注重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第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作为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例如,推广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建立“数字驾驶舱”,实时监测企业运营状况和基层治理数据,实现精准预警和主动服务;利用智能客服、AI 导办等技术,提升群众办事体验。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赋能,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透明。

第三,注重实绩实效,强化督促检查。 新作为不仅仅是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取得了什么成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将“三服务”工作的实绩实效作为衡量干部工作能力和业绩的重要标准。这包括设立明确的服务目标、量化的服务指标,并定期进行评估、通报和奖惩。同时,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于敷衍了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行为,要严肃追责问责,树立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激励广大干部争相作为、善作善成。

四、以“新气象”营造“三服务”的良好生态

新气象,是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是服务窗口的亲切微笑,是办事流程的阳光透明。新担当、新作为最终要体现在“三服务”环境的焕然一新上。

第一,涵养清正之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在于政策优惠,更在于政务服务的清廉高效。新气象要求服务干部在与企业打交道时,既要亲近有为,主动靠前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又要清白自守,划清政商交往的红线,杜绝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要坚决破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旧风气,以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服务赢得企业和群众的信任。这种清明的政商关系,本身就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也是新气象的重要体现。

第二,营造暖心氛围,提升群众满意度。“三服务”工作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传递温暖,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尊重和关怀。新气象体现在服务态度上要更加热情周到,服务语言上要更加通俗易懂,服务举措上要更加人性化。例如,设立“绿色通道”,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推行“好差评”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开展“阳光政务”,让审批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真正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提升服务的温度和满意度。

第三,激发昂扬斗志,建设过硬队伍。 队伍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新气象的形成,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服务干部队伍。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要强化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营造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树立榜样、表彰先进,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平台、有奔头,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五、融合联动,持续提升“三服务”能力

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新担当是魂,是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新作为是行,是把蓝图变为现实的实践路径;新气象是境,是服务生态的整体呈现。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和发展。

首先,要构建系统性提升机制。 围绕“三服务”全流程、各环节,从制度设计、流程优化、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监督考核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谋划和推进。要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协同联动,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避免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其次,要强化科技赋能。 持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三服务”能力的关键抓手。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实现服务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企业经营数据,主动推送政策信息;利用智能物联网监测基层环境,实现风险预警;利用 AI 技术辅助解答群众咨询,提升服务效率。

再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持续关注企业、基层和群众反馈的问题和建议,将其作为改进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建立常态化的意见收集和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公开整改结果,形成闭环管理。

最后,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三服务”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要鼓励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通过广泛宣传,提升全社会对“三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凝聚服务发展的强大合力。

总之,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性工程。它考验着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检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我们必须牢记初心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楫笃行,勇开新局,以高质量的“三服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