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感恩奋进一流标准

11次阅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指示精神,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更是我们攻坚克难、开创未来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因此,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肩负的时代责任。而在这份责任的驱动下,我们更要始终怀抱感恩之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奋力追求一流标准,共同铸就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深入学习:思想引领的灯塔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绝非简单的概念识记,更非空洞的口号喊叫。它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实践性并重的重大任务。要真正做到“深入”,就必须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其作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总开关”和“定盘星”。

首先,要坚持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时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而要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理解其理论渊源、历史传承和实践创新,深刻领会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例如,在经济领域,要深入学习新发展理念,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逻辑;在生态文明领域,要深刻领会“两山”理论,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智慧;在文化领域,要把握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

其次,要坚持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结合自身所处的行业、部门和岗位,对照指示精神查找短板、分析症结,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有效举措。比如,在科技创新前沿,如何贯彻总书记关于“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指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乡村振兴一线,如何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民生保障领域,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带着问题学,才能学深悟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最后,要坚持常学常新、久久为功。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要定期回顾、反复研读,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工作场景中体悟其新的内涵和要求,使之常学常新、常思常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始终感恩:不忘初心的动力源泉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始终怀抱感恩之心,是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层情感基础,也是我们奋发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份感恩,源自对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由衷钦佩,源自对国家日益繁荣富强的自豪感,更源自对个人成长进步所享受的安定环境和广阔机遇的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摆脱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建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科技创新成就举世瞩目,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们感恩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为国家发展指明方向,使得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有方向、有力量;我们感恩无数革命先烈和建设者们的牺牲奉献,为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感恩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汇聚成国家发展的磅礴伟力;我们更感恩身处这个伟大时代,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拥有实现个人抱负和价值的广阔舞台。

这份感恩,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主义,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自觉。它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牢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时刻铭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感恩之心,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它是一种责任的激发,一种担当的自觉,一种奋进的源泉,激励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奋进一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入学习、心怀感恩,最终要体现在“奋进一流标准”的实际行动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各个领域都力争上游、追求卓越,以一流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一流标准”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之中。它意味着在科技创新上,要瞄准世界前沿,突破“卡脖子”技术,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经济发展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社会治理上,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文化建设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追求一流标准,需要我们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要清醒认识到,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许多领域仍存在差距。因此,我们不能有任何骄傲自满、停滞不前的思想,而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视问题、迎难而上。要敢于自我革命,勇于改革创新,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

追求一流标准,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工作者,还是医护人员、产业工人、基层干部,乃至普通的服务人员,都应将“一流”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要树立专业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力争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每一滴汗水、每一次突破,都将汇聚成国家发展的一流力量。

知行合一:将指示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

学习的深度、感恩的厚度,最终要通过实践的高度来检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心怀感恩,不是为了束之高阁或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要将其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实践动力,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首先体现在理论武装的坚定性上。要以指示精神为镜,检视自身思想观念是否符合新时代要求,工作作风是否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要求我们不仅仅是“知道”指示精神,更要“懂得”其深刻内涵,并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能够自觉运用指示精神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行合一,其次体现在务实担当的行动力上。指示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具体落实则需要我们躬身入局、真抓实干。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例如,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积极投身科研攻关,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要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温度。

知行合一,还体现在持续改进的创新力上。一流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提升。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升,使我们的工作始终走在前列、处于一流水平。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执行力,更要有创造力,能够在遵循指示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辟新的路径,创造新的成就。

铸就辉煌:在伟大复兴征程中彰显担当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心怀感恩,并以一流标准奋进,这三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华儿女的价值遵循和行动自觉。它们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当每一个组织、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个体都将指示精神的学习融入日常,将感恩情怀化为行动自觉,将一流标准作为不懈追求时,所汇聚的将是不可估量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将推动我们的国家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这种力量,将确保我们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时,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行稳致远。这种力量,更将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壮丽史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我们生逢其时,更重任在肩。肩负着党的重托、人民的期盼、时代的使命,我们更应在深入学习中坚定信仰,在心怀感恩中汲取力量,在追求一流中彰显担当。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卓越的业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共同铸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