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号角愈发嘹亮。其中,“三服务”——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其工作效能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党执政的根基、事业发展的兴衰和人民群众的福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何持续深化“三服务”工作,使其更好地回应时代呼唤、满足人民期盼,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答案正蕴藏于“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高度融合与持续提升之中。这不仅是一种工作理念的革新,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重塑,一种实践路径的拓展,旨在将“三服务”推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绘就治理新篇章。
一、新担当:厚植为民情怀的基石
“新担当”绝非简单的职责履行,而是超越固有框架、主动作为、勇于承担的内在要求。它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升华,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度践行。
首先,新担当要求站位更高、视野更广。在服务大局方面,党员干部需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宏大图景,将部门或地方工作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考量。这意味着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去分析问题、谋划工作,确保各项服务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精准契合。例如,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新担当要求各地不仅关注本地利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协同发展,共同为国家重大战略贡献力量,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前瞻性的担当。
其次,新担当意味着敢于碰硬、善于攻坚。在服务基层和群众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体制机制障碍、利益藩篱固化等“硬骨头”。新担当就要求我们不能绕道走、不回避矛盾,而是要迎难而上,以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去触及深层次问题。这可能涉及到改革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可能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进行协同创新,也可能需要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时,新担当意味着要主动下沉,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协调多方资源,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非简单推诿或敷衍了事。
再者,新担当还包括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增长的群众需求,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将无法适应。新担当要求我们主动审视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勇于承认错误,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改革创新。这种担当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负责,更是对自身能力和水平提升的负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新作为:落地生根的行动指南
“新作为”是“新担当”的具象化体现,是将理念转化为实践、将愿景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它强调的是工作实效、改革创新和具体举措。
首先,新作为体现在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上。在服务基层和群众时,要摒弃“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这要求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精准识别群众需求,摸清基层实际困难,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政策措施和服务项目。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新作为要求各地根据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量身定制发展规划,而非照搬照抄,确保每一项投入都能产生最大效益,真正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次,新作为体现在创新服务模式和手段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新作为要求我们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例如,推广“一网通办”“掌上办”等政务服务模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项事务;通过智能客服、线上咨询等方式,提高服务响应速度和覆盖范围;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社会需求,提前布局公共服务资源。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便利了群众,也提升了政府的治理效能。
再者,新作为还体现在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上。许多基层和群众问题往往是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单一部门难以有效解决。新作为要求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力量协同。例如,在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难题时,民政、公安、城管、街道社区等多部门需联合办公,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共同解决垃圾分类、停车难、噪音扰民等复杂问题。通过构建高效的协同网络,确保各项服务能够无缝衔接,形成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
三、新气象:凝心聚力的文化氛围
“新气象”是“新担当”和“新作为”得以持续发展和深化的重要保障,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开放包容、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和文化氛围。
首先,新气象表现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能够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和创新活力。新气象要求我们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形成“正气充盈、人心思进”的良好局面。例如,简化不必要的审批流程,减少基层报表检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去,而非应付检查和文山会海。
其次,新气象体现为以人为本、温暖人心的服务理念。在服务过程中,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传递温度。新气象要求我们树立“群众事无小事”的理念,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这包括服务态度上要更加耐心细致,语言表达上要更加通俗易懂,政策解释上要更加深入浅出。例如,推行“微笑服务”“首问负责制”,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为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服务等。通过这些细节上的改进,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再者,新气象还包括开放透明、群策群力的治理格局。现代治理强调共建共治共享。新气象要求我们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模式,构建开放透明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民意表达渠道,鼓励和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三服务”工作中来。例如,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开设网络留言板等方式,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养老助残等公益事业。这种开放包容的治理模式,不仅能够汇聚更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也能够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融合提升:“三服务”的全面升华
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三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强大引擎。
新担当是方向和动力,它为“三服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发了内在驱动力,确保我们始终站在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的政治高度去审视和开展工作。没有新担当,服务就可能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远见。
新作为是路径和支撑,它将新担当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行动和成效,是实现“三服务”目标的关键环节。没有新作为,新担当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生根。
新气象是环境和保障,它营造了有利于新担当和新作为涌现、发展、壮大的良好生态,确保“三服务”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充满活力地向前推进。没有新气象,新担当和新作为就可能面临阻碍,甚至难以长久。
只有将这三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三服务”工作的全面提升:
- 服务大局 将更具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更能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服务基层 将更具精准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更能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
- 服务群众 将更具温度、效率和满意度,更能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持续深化: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个动态、持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和久久为功的韧劲。
首先,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包括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作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问题反馈和解决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响应、有效处理。
其次,要加强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提升党员干部在政策理论、专业知识、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注重实践锻炼,让干部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才干,在服务群众中磨砺本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
再者,要强化监督问责。对不担当、不作为、作风不正的现象,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通过强有力的监督问责,形成震慑,倒逼干部将心思和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去,确保“三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这既是对我们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治理智慧和能力水平的检验。只有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氛围,我们才能真正把“三服务”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书写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