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开启“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新篇章

10次阅读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效率,始终是衡量一个地区治理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尺。特别是“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简称“三服务”)工作,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部门与民生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新担当”擎画蓝图,以“新作为”擘画实践,以“新气象”涵养生态,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深度解读“三服务”的时代内涵与核心要义

“三服务”并非简单的口号,它承载着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语境下,我们需对其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服务企业:激发市场活力,筑牢发展基石

服务企业,不仅仅是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更是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它要求我们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提供从注册登记、项目审批、政策咨询、人才引进到市场拓展、融资支持、风险防范等全方位、全链条、高效率的服务。这包括精简审批流程、优化涉企服务、减轻企业负担、保护知识产权,以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目的在于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投资兴业的信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服务企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服务群众:回应民生关切,增进人民福祉

服务群众,是公共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涵盖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群众、了解民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无论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推进,还是数字化便民服务的广泛应用,其核心都是为了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心。服务群众能力的提升,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执政为民情怀和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

服务基层:夯实治理基础,打通“最后一公里”

服务基层,是推动政策落地生根、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多元化的群众诉求。服务基层,就是要赋能基层,为基层提供必要的资源、技术、人才和政策支持,帮助基层破解难题、提升治理能力。这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减轻基层负担;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服务基层,旨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基层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直观感受。

“三服务”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宏大图景。只有深刻理解并实践其时代内涵,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服务能力的全面跃升。

“新担当”:擎画服务升级的宏伟蓝图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它要求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强的使命感,审视和推动服务工作。

意识层面的担当:主动求变,前瞻布局

新时代的担当,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的革新上。我们要破除“等靠要”的惯性思维,树立“主动办、靠前办、创新办”的服务理念。这意味着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服务为前端服务,甚至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例如,在服务企业时,要主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痛点,提前研究储备政策,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在服务群众时,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民生需求热点,提前谋划公共服务供给,解决潜在矛盾。这种前瞻性的担当意识,是服务能力从“及格”迈向“优秀”的关键。

责任层面的担当:守土尽责,勇于亮剑

担当,更体现在对责任的坚守和对难题的攻坚上。面对“三服务”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不能回避推诿,更不能敷衍了事。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攻坚克难。例如,对于企业反映的“准入不准营”问题,要敢于打破部门壁垒,协同解决;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要敢于动真碰硬,啃下“硬骨头”;对于基层反映的资源短缺问题,要敢于向上争取,提供坚实保障。这种敢于亮剑、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是推动服务工作不断深化、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战略层面的担当:服务大局,高瞻远瞩

新担当还体现在将“三服务”工作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服务工作不再是孤立的事务,而是要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等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这要求我们具备战略眼光,从宏观层面把握“三服务”的战略定位和战术路径,确保每一次服务都能够成为推动整体发展的一块基石。例如,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时,要将其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时,要将其视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担当,能够确保“三服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新作为”:擘画服务效能的实践路径

“新作为”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具体行动和实践成果。它要求我们将“新担当”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举措和显著成效。

创新服务模式:数字赋能,智慧引领

在新时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为“三服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积极拥抱数字变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数据跑路,群众不跑路”。例如,推广“一网通办”、“掌上办”、“不见面审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服务、智能预警、高效协同。在服务企业方面,建设产业大脑、经济大脑,为企业提供政策匹配、市场分析、供应链优化等智能服务;在服务群众方面,开发智慧社区应用、健康管理平台,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生活服务;在服务基层方面,构建智慧治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风险预警、事件处置的闭环管理。

优化服务流程:精简高效,便捷透明

流程优化是提升服务效能的永恒课题。我们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照国际一流标准,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减少申报材料。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等创新举措,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同时,要加强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无差别办理。此外,要提升服务透明度,将服务指南、办理进度、结果公示等信息全过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倒逼服务质量提升。每一个细节的优化,都能为服务对象带来更顺畅、更愉悦的体验。

提升服务品质:专业精细,精准滴灌

服务品质是“三服务”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建设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服务专业的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技能。通过常态化培训、案例研讨、服务竞赛等形式,培养服务人员的问题意识、共情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滴灌”式服务,避免“一刀切”。例如,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群体群众的需求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方案。同时,要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定期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以服务对象的反馈为导向,持续改进服务品质。

强化督查考核:以结果为导向,以实绩论英雄

“新作为”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督查考核机制。要建立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问题的解决率、工作的实际成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将“三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的重点内容,实行量化考核、闭环管理。对服务意识淡薄、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对积极担当、创新作为、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激励,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通过强化督查考核,形成重实绩、讲担当的良好氛围,确保各项服务举措真正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新气象”:涵养服务生态的蓬勃生机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文化环境和组织保障。它要求我们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服务氛围,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文化层面:培塑服务意识,树立为民情怀

要将服务意识深植于每一位公职人员的内心,形成“以服务为荣,以奉献为乐”的价值导向。这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深刻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通过组织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开展专题研讨、推行服务理念宣讲等方式,让“服务”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一种内化的修养。营造积极向上的服务文化,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人员的主动性、热情度和责任感。

团队层面:赋能提素,协同高效

高效的服务团队是“新气象”的重要体现。要加大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拓宽学习渠道,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让干部敢于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同时,要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配合,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定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团结协作、互学互鉴的良好工作氛围。

环境层面:公开透明,廉洁高效

优良的政务环境是“新气象”的鲜明标志。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服务公信力。坚决整治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通过构建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不仅能够提升服务质量,更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要注重工作场所的环境建设,营造温馨舒适、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

激励机制:正向激励,激活内生动力

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涵养“新气象”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健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衔接的激励体系。对在“三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弘扬先进,树立榜样。同时,要注重职业发展激励,为优秀服务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职务晋升机会,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通过正向激励,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实现“三服务”能力提升的协同策略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

要做好“三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战略目标、政策导向和工作重点,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和方法。上级部门要为基层赋能,提供指导和支持,将顶层设计的宏观蓝图与基层实践的微观探索有机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

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科技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要注重服务温度,针对特殊群体、老年人等,保留并优化线下服务渠道,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帮扶指导,避免“数字鸿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科技的冰冷与人性的温暖相结合,让服务更有温度、更具人情味。

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统一

提升“三服务”能力,既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群众、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和难点痛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又要坚持需求导向,通过深入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把握服务对象的潜在需求和发展趋势,提供预见性、前瞻性的服务。将问题解决与需求满足统一起来,才能使服务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常态化长效机制建设

“三服务”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的过程。要将阶段性活动转化为常态化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例如,建立定期走访调研机制、问题反馈解决机制、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确保各项服务举措能够持续有效运行。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防止服务能力出现反弹,实现服务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展望未来,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我们回应时代呼唤、顺应民心期盼的必然选择。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服务供给,激活发展动能。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必将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便捷、有温度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坚实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