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旗奋进: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

6次阅读

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三服务”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效能直接关系到营商环境的优化、发展活力的激发以及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提升。然而,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三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惯性已难以完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为引领,不断深化和拓展“三服务”内涵,持续提升其工作能力和水平,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

锚定新担当:在时代大考中锻造责任与使命的铁肩

“新担当”是推进“三服务”工作的思想基石和精神动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各级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肩负的重大责任,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

首先,新担当意味着要具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要求我们始终把“三服务”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去推动,深刻理解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在服务企业时,要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出发,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在服务项目时,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在服务基层时,更要围绕民生福祉、社会公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种担当,是政治清醒与战略自觉的统一,是“国之大者”在具体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其次,新担当要求干部拥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破局开路的智慧。当前,“三服务”工作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可能遭遇部门壁垒、利益固化、法规滞后等障碍;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时,可能面临土地、资金、审批、环保等多重制约;在解决基层民生问题时,可能触及历史遗留、多元诉求、资源有限等复杂局面。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绕道走、推着办,更不能畏难退缩。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迎难而上,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径。这不仅需要担当者拥有强烈的责任心,更需要其具备科学的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打破常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改革办法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后,新担当还体现在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自我革命上。服务过程中,难免遇到违反政策规定、损害公共利益甚至涉及不正之风的情况。此时,担当者必须坚守底线、严守红线,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利益所惑,旗帜鲜明地与不正之风作斗争。同时,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审视自身在服务理念、服务作风、服务能力上的不足,主动清除陈旧观念,革除痼疾弊端,通过持续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确保“三服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提升服务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展现新作为:在实际行动中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

“新作为”是检验“三服务”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新担当最终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上,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体现在对企业、项目和基层群众的真情付出上。

其一,服务企业要提质增效,优化营商环境。 新作为要求我们更加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靠前”。要深入推行“店小二”式服务,建立健全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对企业遇到的审批难、融资难、用工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要提供“一站式、全链条”解决方案。例如,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广“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加强政策精准供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要给予全方位支持。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家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其二,服务项目要攻坚克难,加速落地见效。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新作为”要求我们在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从项目谋划阶段的政策解读、资源对接,到项目落地阶段的土地征用、环境评估、审批协调,再到项目建设阶段的要素保障、进度督导,以及项目投产运营后的跟踪服务,都要做到“全过程、保姆式”服务。特别是在遇到跨部门、跨区域的复杂问题时,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主动牵头,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例如,建立项目绿色审批通道,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缩短审批周期;设立专项工作组,定期调度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瓶颈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有效投资。

其三,服务基层要用心用情,提升群众满意度。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感受和最实际的利益体现在基层。“新作为”要求我们把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重心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集聚。要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变“等群众上门”为“送服务上门”。重点解决好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环境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例如,推广“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广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大力发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层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塑造新气象:在转变作风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服务生态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重要保障,它体现在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政务环境的整体改善上。这不仅要求个体能力提升,更需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高效廉洁的服务生态。

首先,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包括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整治“三服务”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坚决破除各种隐性障碍和潜规则。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行服务事项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增强服务工作的公信力。同时,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让那些敢担当、善作为、有实绩的干部得到重用,形成激浊扬清、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服务员”意识,变管理者为服务者。要从被动等待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坐等上门向深入一线转变,从就事论事向统筹协调转变。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空谈、不虚干,把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上。例如,推广“一线工作法”,鼓励干部下沉到企业生产一线、项目建设现场、基层群众家中,亲身体验、亲身感知,从而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强协同合作,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一盘棋”思想,共同为企业、项目和基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最后,要加强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新时代对干部的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系统培训、实践锻炼、岗位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干部在政策理论、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特别要培养干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三服务”工作的能力,推动服务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要注重培养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学会与群众沟通交流,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水平,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

融合提升:以系统思维构建“三服务”能力建设长效机制

“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新担当是前提和动力,新作为是路径和体现,新气象是保障和环境。要实现“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就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把三者有机融合,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各级党政机关要将“三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谋划部署。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三服务”工作有方向、有重点、有规矩。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一线调研,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三服务”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其次,要健全完善督导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将“三服务”工作的成效纳入干部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挂钩,形成正向激励。对在“三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后顾之忧。

再次,要充分运用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利用大数据分析企业经营状况、项目进展情况和群众需求特点,实现服务的精准推送和智能匹配。例如,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企业进行“画像”,提前预判其可能遇到的困难,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利用智能客服、AI 导办等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最后,要坚持开门问策,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企业、项目方和基层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对“三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并对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评价。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客观公正地反映“三服务”工作的真实情况,以外部压力倒逼内部改革,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监督“三服务”工作的良好格局。

结语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新时代对各级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行动指南。这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在思想上破冰、在行动上突围,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将“三服务”工作推向新高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期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