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效、精准、贴心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服务”,即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它不仅是具体的工作任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当前,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以“新担当”来承载使命,以“新作为”来推动发展,以“新气象”来凝聚力量,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磅礴力量。
深刻理解“三服务”的时代内涵与重要意义
“三服务”工作,根植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服务基层,旨在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激发基层活力;服务企业,旨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服务群众,旨在回应民生关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三服务”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它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是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助推器,更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信力的试金石。高质量的“三服务”工作,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发展韧性,汇聚改革共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然而,要真正做到位、做到好,就必须摒弃墨守成规、被动应付的旧观念,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注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强大动力。
以新担当:挺膺负责,铸就服务新格局
“新担当”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品格、责任意识和能力素养的更高要求。它意味着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回避、不推诿,在面对困难挑战时敢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这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首先, 强化政治担当 。要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三服务”工作中,这意味着要深刻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其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助企纾困的有效举措,转化为造福群众的实际成效。要以党性原则来审视和推动服务工作,确保服务方向的正确性,服务内容的政治性。
其次, 提升责任担当 。新时代的“三服务”不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或“就事论事”,而是要求干部具备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深入一线,倾听真声音,了解真情况,对基层、企业、群众的诉求不推诿、不敷衍,对遇到的难题敢于“较真”、善于“啃硬骨头”。要健全责任清单,明确权责边界,让担当者有舞台、有保障,让失责者受警醒、受惩戒。
再者, 鼓励创新担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墨守成规只会寸步难行。新担当要求我们打破路径依赖,勇于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在服务基层方面,可以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如数字化赋能社区管理、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服务;在服务企业方面,要创新政策供给,探索“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甚至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在服务群众方面,要创新服务载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服务线上化、智能化、便捷化。创新担当还包括敢于承担改革带来的风险,为改革者提供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促新作为:实干笃行,开创服务新局面
“新作为”是“新担当”的具象化,是检验“三服务”工作成效的关键标尺。它要求我们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责任转化为成果,以实干精神推动各项服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 注重服务的精准性 。告别“大水漫灌”式的服务模式,转向“精准滴灌”。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识别基层治理的痛点、企业发展的难点、群众生活的堵点。例如,对企业服务,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特点、规模大小等进行分类,提供定制化的政策咨询、融资对接、人才引进等服务;对群众服务,要精准识别特殊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帮扶。精准性也体现在政策制定上,要确保政策的普惠性和针对性相结合,避免“一刀切”。
另一方面, 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时间就是效率,服务质量是生命线。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便民利企措施。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务数据共享,打通部门壁垒,减少重复提交材料,缩短办理时限。同时,要注重服务细节,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让服务过程更加人性化、有温度,真正做到让服务对象满意。
再者, 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新作为的根本落脚点是解决问题。这不仅包括解决当前的显性问题,更要预判和解决潜在问题。在基层,要着力解决基层治理能力薄弱、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在企业,要聚焦解决融资难、用工难、市场开拓难等瓶颈问题;在群众,要重点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健全问题发现、交办、督办、反馈、评估的闭环机制,形成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良好局面,确保每项服务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展新气象:风清气正,营造服务新生态
“新气象”是“新担当”和“新作为”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指工作成果,更指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以及整个服务环境的优化。它能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形成推动“三服务”工作不断向前的强大合力。
首先, 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新气象要求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做到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要坚决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现象,清理不必要的检查、报表、会议,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服务一线。要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导向,用实际数据和群众的真实感受来衡量工作成效,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文章。
其次,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服务环境 。廉洁是服务的底线和生命线。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扎紧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查处各类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以清廉高效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三服务”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再者, 推动协同联动,构建一体化服务格局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项服务都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新气象要求我们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形成“一盘棋”的服务合力。要健全协同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办公机制等,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服务的整体效能,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最后, 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人是做好“三服务”的关键。新气象的展现,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要加强干部培训,提高他们在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三服务”工作的成效与干部的提拔任用、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服务”能力提升的系统性路径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相融合。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 完善“三服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和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在“三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问责。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 大力发展数字政府、智慧政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通过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为基层、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无感化”服务。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基层治理力量薄弱、企业服务资源不足、民生领域投入不均等问题,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四是深化民主监督。 畅通群众参与、监督“三服务”工作的渠道。通过政务公开、开设线上线下意见征集平台、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让“三服务”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回应民声,接受检验。
结语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这三者紧密相连,互为支撑——新担当是前提,新作为是路径,新气象是成果与目标。唯有秉持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服务效能,才能真正将“三服务”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切实解决基层、企业、群众的实际问题,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