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中,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期待日益提高,对治理能力的要求也愈发精细。在这种背景下,“三服务”——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党与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更是彰显执政为民理念、提升治理水平的生动实践。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让“三服务”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更富实效?答案在于“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姿态,不断实现自我革新与能力跃升。这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理念转变、一套系统的行动指南、一种积极的精神风貌,旨在从根本上重塑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最终构建起一个高效、便捷、温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服务”的时代内涵与核心要义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三服务”的时代内涵。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被动响应需求、解决问题的层面,而是要积极主动地预判需求、创造条件、优化环境。
- 服务企业 :这意味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咨询、要素保障、融资协调、科技创新支持、市场拓展协助以及化解经营风险等。更重要的是,要像“店小二”一样,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及时解决它们的痛点、难点、堵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新时代的企业服务,更要注重精准化、个性化,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 服务群众 :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要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和弱项。通过简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让群众办事更省心、更省力、更省时。同时,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服务基层 :是指将更多的资源、权力、服务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这包括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如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赋能基层开展工作,如提供政策指导、业务培训、经验推广等;以及减轻基层负担,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基层的困扰,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去。服务基层,本质上是为了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石,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三服务”工作的整体框架。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以系统思维和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工作。
激发“新担当”:责任为先,勇挑重担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它要求我们打破惯性思维,以全新的视角和胸怀来审视和应对服务中的问题。
- 思想上的新高度 :要深刻认识到“三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每一位服务者,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将服务意识融入血脉,视服务为己任,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工作。要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
- 责任上的新内涵 :新担当意味着要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推诿扯皮。对于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一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撒手。对于基层遇到的困难,要主动对接,积极协调解决。这需要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以及“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推动工作。
- 能力上的新要求 :担当不仅仅是意愿,更需要有担当的能力。这包括专业知识、政策理解力、沟通协调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以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服务需求。
- 勇气上的新展现 :新担当还体现在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在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甚至面临一定的风险。有新担当的干部,应该具备改革的闯劲和创新的锐气,敢于先行先试,为优化服务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展现“新作为”:行动为要,务求实效
“新作为”是“三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它强调的是将责任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将蓝图变为现实。
- 服务模式的新创新 :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例如,推广移动政务 App,打造 24 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服务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服务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
- 工作机制的新优化 :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服务。例如,推行“一站式服务”窗口、“全科政务服务员”模式,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完善问题快速响应和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反馈。
- 服务内容的再升级 :要从传统的“管理型”服务向“赋能型”服务转变。除了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还要主动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支持、人才引进等增值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为基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
- 绩效考核的新导向 :将“三服务”工作的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考核标准要聚焦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问题解决率、政策落实度以及创新成效等核心指标。通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干部将精力投入到真抓实干中,确保新作为落到实处。
涵养“新气象”:风气为本,营造氛围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外部环境和文化保障。它关注的是服务队伍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以及整个服务体系的文化氛围。
- 廉洁高效的新风尚 :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纠治服务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对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零容忍。同时,要弘扬清正廉洁、勤勉敬业的职业操守,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服务队伍。
- 开放包容的新姿态 :鼓励服务部门和干部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将其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
- 担当作为的新激励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对于在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只要不是出于私心、不违反法律法规,应给予理解和保护,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对优秀服务者的表彰奖励力度,树立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 协同奋进的新合力 :构建“大服务”格局,打破部门间的壁垒,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共同为企业、群众、基层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这种“新气象”不仅是服务部门自身的提升,更是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体现。
“三新”融合,构建服务能力提升长效机制
“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三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新担当是前提,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新作为就缺乏内生动力;新作为是核心,再好的担当精神,如果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成效,也只是空谈;新气象是保障,良好的政务环境和积极的工作氛围,能够激发服务主体的活力,确保新担当和新作为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要实现“三新”融合,关键在于构建服务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 强化党建引领 :把“三服务”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宗旨、担当尽责。
- 深化改革创新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三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基层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提升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注重选拔任用具有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的干部。
- 健全监督评价 :完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纪检监督相结合的立体监督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三服务”工作进行科学评估,确保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 提升技术支撑 :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平台的投入,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服务需求,实现精准施策、靶向服务。
结语:迈向更加高效、便捷、温暖的未来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它不仅关乎行政效能的提升,更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每一次服务的优化,都凝聚着为民情怀;每一次改革的深化,都彰显着时代担当;每一种新气象的营造,都指向着共同的美好未来。
我们坚信,通过激发强烈的责任感、采取创新的行动、涵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将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温暖的“三服务”体系。这不仅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群众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活力,更将汇聚起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未来已来,让我们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挑战,奋力前行,让“三服务”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