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日益增长的当下,“三服务”工作——即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尺。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姿态,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从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理解“三服务”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定位
“三服务”并非简单的口号,它承载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前,对其内涵的理解应更加全面、深入。
服务企业,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企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提供就业、创造财富、贡献税收的主体。新时代的服务企业,不仅仅停留在审批手续的简化上,更要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从政策支持、要素保障、技术创新到市场拓展、风险防控,提供全方位、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服务群众,是增进民生福祉、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任务。 群众的需求是多元的、动态的,涵盖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文化等方方面面。新时代的服务群众,要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便利化、均等化水平,特别是要关注弱势群体,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务基层,是夯实执政基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的服务基层,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和资源,减轻基层负担,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切实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深刻理解“三服务”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是提升工作能力的前提。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为民服务的炽热情怀,更要有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规律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方法。
“新担当”:强化责任意识,筑牢服务基石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肩负起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
思想上要敢于担当。 破除“差不多”“过得去”的保守思想,树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进取意识。要克服畏难情绪、躺平心态,敢于直面问题、正视矛盾。面对复杂局面和新兴事物,要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能力上要善于担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新担当”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包括:学习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熟悉数字技术应用,提升沟通协调、应急处理、风险防范等能力。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岗位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使之能够熟练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行动上要勇于担当。 担当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态,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真实情况,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敢于触及矛盾,破解难题,特别是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企业发展瓶颈、基层治理痛点等关键问题上,要冲锋在前,敢于拍板,勇于负责。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新作为”:创新服务举措,激发发展活力
“新作为”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核心路径和关键所在。它要求我们破旧立新,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回应时代呼唤。
在服务企业方面,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实现更多事项“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要创新服务模式,例如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探索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更重要的是,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主动问计于企、问需于企,提供政策解读、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拓展等精准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店小二”和“合伙人”。要关注民营经济发展,落实落细各项支持政策,破除隐形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服务群众方面,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政务服务智能化、便利化。例如,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让群众办理业务更加便捷高效。要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将更多政务服务下沉到社区,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办理。要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热点难点,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回应、有效解决,形成闭环管理。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特别是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提供更周到、更细致、更人性化的服务。
在服务基层方面,要着力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幅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干实事。要推动更多资源、力量、服务下沉到基层,确保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健全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机会,提升其政策执行、矛盾化解、群众工作等能力。同时,要鼓励基层创新,总结推广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新气象”:营造良好氛围,汇聚服务合力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外部环境和保障,它要求我们通过优化政治生态、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干事热情,形成强大的服务合力。
要涵养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 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公开透明政务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让干部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才能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未来充满信心。
要培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决摒弃“文山会海”、层层加码、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顽疾,力戒空谈,多办实事。要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服务对象需求,不搞“一刀切”,避免“拍脑袋”决策。要坚持结果导向,注重实际成效,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能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工作中去。鼓励担当实干,反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要激发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将“三服务”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对在“三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对因改革创新出现失误的,在符合规定条件下予以容错免责;对不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讲好服务故事,传播服务正能量,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三服务”的良好舆论环境。
持续深化,久久为功:构建长效机制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健全制度保障。 将“三服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包括服务流程规范、绩效考核标准、监督问责机制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三服务”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测评、企业评议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反映工作成效。考核结果要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激励约束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
加强队伍建设。 持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力素质建设和作风建设。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注重选拔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干部充实到“三服务”一线,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深化科技赋能。 紧跟数字时代发展潮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三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通过构建智能化平台、优化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政务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这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只要上下同心,持续发力,就一定能开创“三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