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何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持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

17次阅读

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旋律。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能的治理体系和高水平的服务能力。其中,“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三服务”工作,更是党和政府连接民心、汇聚民力、推动发展的关键纽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为引领,不断深化和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以更优质的服务激发社会活力,增进人民福祉,筑牢发展根基。

深刻理解“三服务”的时代内涵与重大意义

“三服务”并非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它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其内涵和要求更加丰富和深刻。

服务企业 ,不再仅仅是审批跑腿,更是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为企业纾困解难、保驾护航。这意味着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精简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让企业家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挑战增多,这就更要求我们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服务群众 ,核心是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就业等方方面面。新时代的群众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对服务的便捷性、精准性、人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坐等上门”的服务模式,而应主动问需于民,倾听民声,回应民意,通过大数据分析、网格化管理等手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粗放服务为精细服务,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要求我们服务窗口更高效,服务态度更热情,服务内容更全面,服务机制更完善。

服务基层 ,则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服务基层意味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将更多的资源、服务和管理权限下沉到基层,让基层有权有责有资源,能够更好地解决基层矛盾,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要关注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支持和保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这“三服务”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服务企业是发展经济的基础,经济发展才能为服务群众提供物质保障;服务群众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群众满意度高才能形成社会合力;服务基层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基层治理能力强才能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只有全面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新担当:肩负使命,勇于开拓,在思想观念上实现跃升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首先要从“新担当”开始,即要有更强的责任意识、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视野格局。

一是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新担当”要求我们摒弃短期行为和功利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面对难题不回避、不推诿,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二是增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的意识。 传统的“坐等上门”式服务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担当意味着要变被动为主动,深入一线、走进企业、走入群众、走访基层,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痛点、难点、堵点。要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激化才去应对。这需要我们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调研,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意。

三是强化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思维定势。 新时代的服务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服务模式和方法可能不再适用。新担当要求我们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敢于打破路径依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服务流程再造,实现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四是提升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 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法治思维,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确保服务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同时,要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制定应对预案,守住廉洁从政的底线,确保服务质量和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新作为: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在具体行动上展现新貌

“新担当”是前提,“新作为”是关键。只有将担当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真正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这是服务企业的核心内容。要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广“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对新技术、新业态采取包容审慎监管,为企业发展留足空间。同时,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定期听取企业呼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例如,推广“证照分离”改革,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建立企业诉求响应机制,实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回应群众关切。 要深入开展民生领域问题排查,建立健全问题收集、研判、交办、督办、反馈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类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线下信访渠道、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对于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专题研究、集中攻坚。例如,聚焦“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民生痛点,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广“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村群众也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是赋能基层治理,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要向基层放权赋能,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倾斜,确保基层有钱办事、有人干事。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轮岗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广“枫桥经验”,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协商、居民自治,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技术,构建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例如,推行社区“全科社工”模式,让一个窗口解决群众多种诉求;建立基层矛盾调解中心,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是强化督查考核,确保“三服务”工作落地见效。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三服务”工作的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并注重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评价。对于服务不力、作风懈怠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问责,形成强大震慑。同时,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新气象:营造氛围,凝心聚力,在精神风貌上焕发活力

“新气象”是“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它要求我们转变工作作风,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是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气象”要求我们从领导干部做起,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要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摒弃浮于表面、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要用真情、动真格、办实事,让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效率。

二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要完善激励机制,注重在“三服务”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让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有奔头、有舞台。要加强对干部的关心关爱,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鼓励干部积极创新,容许试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三是构建廉洁高效的服务体系。 清廉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赢得群众信任的根本。要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坚决查处服务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服务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

四是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塑造智慧服务新面貌。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数据共享互通,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通过智能化手段分析研判服务需求,实现服务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真正让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例如,推广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数据安全性和可信度;利用人工智能客服,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的智能咨询服务。

结语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执政为民初心的坚守。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牢记使命,勇毅前行,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持续深化“三服务”工作。通过新担当铸就坚韧的脊梁,通过新作为展现卓越的效能,通过新气象汇聚磅礴的力量,最终锻造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能够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三服务”硬核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