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擘画“三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次阅读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阔背景下,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期待日益提高,对营商环境的要求更加精细,对基层治理的呼声更为强烈。“三服务”——即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不仅是衡量政府效能、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标尺,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引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以新担当扛起时代重任,以新作为回应人民期待,以新气象展现全新风貌,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时代呼唤新担当:重塑责任边界,激发内生动力

新担当,首先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责任意识。它不再是囿于固有职责的被动响应,而是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将企业、群众、基层的“痛点”“堵点”和“难点”视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从思想深处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

提升站位,强化全局意识

新担当要求我们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理解“三服务”工作的战略意义。服务企业,不仅仅是解决个别企业的困难,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宏观举措;服务群众,不仅仅是满足具体民众的需求,更是增进民生福祉、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任务;服务基层,不仅仅是支持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更是夯实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具备这种全局视野,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深远的目光谋划服务。

主动靠前,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服务模式往往是被动式的,即“不报不办,不催不走”。新担当则强调主动发现问题、主动预判需求、主动提供服务。这意味着我们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企业车间、社区院落,与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倾听真实声音,了解真实情况。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走访调研机制、大数据分析预警机制等,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和需求,将服务关口前移,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这种“上门服务”、“前置服务”的精神,是新担当最直接的体现。

敢于担当,勇于破局

在“三服务”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涉及多部门职责、多方利益,甚至可能触及一些陈规旧制。新担当的核心就在于“敢于担当”,不推诿、不塞责,不畏惧改革、不害怕碰硬。对于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要敢于提出改革建议;对于跨部门协作的难题,要敢于牵头协调;对于服务对象面临的特殊困难,要敢于特事特办,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寻求最优解。这种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勇气,是推动“三服务”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强化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新担当并非空谈,它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之上。面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我们的干部必须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法规、新技能。例如,在服务企业方面,要熟悉最新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金融工具;在服务群众方面,要了解最新的民生保障政策、社会心理学知识;在服务基层方面,要掌握最新的基层治理理论、信息化技术。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升服务对象的理解力、政策的解读力以及问题的解决力,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服务、有效服务。

持续锻造新作为:创新实践路径,优化服务效能

新作为,是新担当的实践载体,是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蓝图变为现实的具体举措。它强调的是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和优化,让“三服务”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营商环境

服务企业是“三服务”的重中之重。新作为要求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企业服务平台,精准推送政策信息,实现政策直达快享。同时,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服务群众是“三服务”的根本宗旨。新作为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可以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针对群众在出生、入学、就业、婚育、养老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打包式、集成式服务。推广“互联网 + 政务服务”,建设线上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的线上办理渠道。鼓励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服务格局。特别要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保留并优化线下服务渠道,推行“适老化”改造,确保服务无障碍。

强化资源下沉,赋能基层治理

服务基层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新作为要求我们强化资源下沉,将更多的人、财、物和事权下放到基层,为基层赋能减负。要加大对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改善基层工作条件,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要完善基层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广“网格化管理 + 精细化服务”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素养,让他们在服务群众中更有底气、更有能力。

推动数据共享,实现智慧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新作为离不开数据的力量。要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为“三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洞察企业发展趋势、群众服务需求热点、基层治理薄弱环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利用大数据对企业信用进行画像,实现精准监管;通过分析民生诉求数据,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利用社区数据,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构建“智慧三服务”平台,将是未来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向。

塑造新气象:优化文化生态,激发组织活力

新气象,是新担当和新作为的最终体现,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高效廉洁、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和文化生态。新气象的营造,能够极大提升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构建服务型政府文化

新气象的核心是服务理念的彻底转变。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上升为一种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这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服务型政府文化,强调倾听、回应、解决,而非仅仅是管理、审批、监督。通过开展“服务之星”评选、设立“意见直通车”、推行“好差评”制度等方式,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形成全员关心服务、人人重视服务的良好氛围。

营造清正廉洁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

新气象离不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工作环境。要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损害服务形象的行为。通过公开透明的政务信息、规范高效的办事流程、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清正廉洁的环境,不仅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更能增强服务对象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先行先试

新气象也是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在提升“三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干部职工在服务实践中大胆尝试新方法、新模式,对创新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对探索中的失误予以理解和纠正,形成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良好导向。让每一位干部都成为服务的创新者,共同为“三服务”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强化团队协作,构建高效协同机制

新气象还体现在内部的高效协同和团队协作上。在复杂的“三服务”工作中,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的共同努力。要打破部门间的“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联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联合办公、项目式管理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力量整合,形成“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无缝、高效、便捷的服务。

结语:砥砺前行,绘就“三服务”新画卷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革新。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以及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也对我们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肩负起新的历史担当,创造出更多新的作为,展现出全新的精神气象,将“三服务”工作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盼,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绘就一幅更加美好的“三服务”新画卷。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