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卓越: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全面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

17次阅读

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征程中,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服务”工作,即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然而,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任务,传统的工作模式和能力体系已难以完全适应。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新担当开启新局面,以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以新气象激发新活力,从而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推动各项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砥砺新担当:思想破冰,责任在肩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首要前提,它要求我们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不仅意味着要摒弃过去可能存在的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惰性,更要树立起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进取意识。在面对企业发展的瓶颈、基层治理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时,不再是简单地“等靠要”,而是要主动作为,积极思考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新担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将“三服务”工作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中去考量,从宏观层面把握其战略意义和战术价值。二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基层的问题视为自己的责任。三是要具备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敢于触碰深层次矛盾,敢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尝试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四是要提升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在服务过程中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提前制定预案,确保服务工作平稳有序进行。这种担当精神,是推动“三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挑战的强大动力。

锻造新作为:实干创新,效能为先

“新作为”是“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它强调的是将“新担当”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行动和成效。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诺和美好愿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回应期待。

要实现“新作为”,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企业车间、倾听群众心声,精准识别和把握服务的真实需求。例如,在服务企业方面,要创新服务模式,推行“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简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通过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开展定期走访、建立问题反馈直通车等方式,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上门,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真正做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在服务基层方面,要推动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加大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智慧社区、智慧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提升服务效率。在服务群众方面,要优化便民利民举措,推广网上办、掌上办等线上服务渠道,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同时,要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此外,“新作为”还要求我们坚持创新驱动,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探索服务的新路径、新模式,将数字化转型融入到“三服务”的各个环节,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

营造新气象:文化塑魂,环境优化

“新气象”是“三服务”工作能力持续提升的外部保障和内在体现,它关注的是整个服务体系的氛围、文化和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能够极大激发服务人员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形成良性循环。

要营造“新气象”,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三服务”工作,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廉政建设,提升服务队伍的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着力构建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将服务事项、流程、标准、结果等全方位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对服务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第三,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花架子”、“假把式”,让服务工作回归本源,聚焦实际效果。第四,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文关怀。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技能比武、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服务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协作能力。同时,要关心关爱服务人员的身心健康,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服务人员带着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时,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自然会水涨船高,最终形成人人乐于服务、人人善于服务、人人享有优质服务的新局面。这种新气象,是“三服务”工作深入人心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各界对服务工作高度认可的集中体现。

“三服务”的实践维度:精准发力,落地生根

将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融入“三服务”具体实践,需要我们在不同维度上精准发力,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服务企业方面,要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从注册登记、政策咨询、融资支持、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到风险防范,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的定制服务。尤其要注重对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通过减税降费、优化审批、提供担保等方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要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定期召开座谈会、企业家沙龙,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企业关切,真正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在服务基层方面,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作为政策试验田和经验孵化器。加大对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短板。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乡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同等质量的服务。此外,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广网格化管理、邻里互助等模式,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基层社会环境。

在服务群众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和民生优先,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托幼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实事好事。推广“指尖上的服务”,让政务服务触手可及、方便快捷。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民意调查,将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改进服务的“金钥匙”。通过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持续提升的路径:机制保障与能力建设

要确保“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能够持久地推动“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并持续加强队伍的能力建设。

在机制保障方面,一是要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将“三服务”工作的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与晋升、奖惩挂钩,激发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要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对服务不力、作风不实、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严肃追责,倒逼责任落实。三是要建立常态化学习交流机制,定期组织经验分享、案例研讨,推广先进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四是要强化资源统筹和协调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服务合力。

在能力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专业培训,针对“三服务”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业务流程、沟通技巧等进行系统性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二是要注重实践锻炼,鼓励服务人员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培训服务人员熟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四是要培养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应对。通过这些举措,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三服务”队伍。

总结而言,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更要有务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只有当每一位服务者都能肩负起新的责任,采取新的行动,并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工作时,“三服务”的效能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最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