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服务引擎: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赋能“三服务”能力跃升

17次阅读

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层基础和优质的服务保障。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时,提升服务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三服务”,即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作为贯穿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脉络,承载着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夯实执政根基的重大使命。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要求新担当,要真正将“三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深处、赢得民心,就必须以全新的担当精神、创新的作为方式和积极的时代气象,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服务”的时代内涵与核心价值

“三服务”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它承载着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服务企业 ,旨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政策支持、营商环境优化和难题解决。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它们的活力直接关系到就业、税收和科技创新。高效精准的服务能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其内生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能。
服务群众 ,聚焦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通过贴心周到的服务,能够有效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服务基层 ,着力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优化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赋能基层,意味着要让资源、力量、服务更多地沉到一线,让基层干部有底气、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三服务”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要真正做好“三服务”,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特别是要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为引领,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以“新担当”夯实责任之基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首要前提和内在要求。它意味着各级干部要具备敢于负责、勇于作为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破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树立“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强烈意识。

1. 强化政治意识,站稳人民立场。 新担当首先体现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上。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真正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为他们排忧解难。

2. 提升能力本领,练就过硬素质。 担当需要有能力做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服务对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这就要求干部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为企业解读最新政策、提供专业指导,还是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亦或是指导基层提升治理水平,都需要干部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和政策水平。

3. 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攻坚克难。 担当体现在关键时刻不退缩、重大问题不回避。服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比如企业经营中的瓶颈、群众反映的“老大难”问题、基层治理中的空白地带。新担当要求干部不能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更不能推诿扯皮,而是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拿出硬招实招,推动问题解决。

4.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担当热情。 要营造鼓励担当、支持担当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敢于担当的干部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担当作为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榜样示范效应,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以“新作为”开辟效能之道

“新作为”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实践路径和外在表现。它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头承诺,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来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创新思维和高效举措推动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1. 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模式。 传统的“坐等上门”式服务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需求。新作为要求我们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例如,推行“不见面审批”“互联网 + 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主动上门了解企业需求;推广“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2. 运用科技赋能,提升智慧水平。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提升“三服务”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通过构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服务效率和精准度。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精准推送政策;通过智能问答系统,24 小时解答群众疑问;运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基层智慧管理水平。

3. 细化服务举措,增强服务精准度。“三服务”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政策支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群众,提供定制化公共服务;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特点的基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

4. 强化督导问效,确保服务落地。 好的服务举措必须有严格的督导问效机制来保障执行。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将服务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群众获得感等作为重要考量指标。通过定期回访、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各项服务政策和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以“新气象”营造和谐之境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生态。它体现在政府部门和干部队伍积极向上、廉洁高效、公开透明、协同配合的工作氛围,以及与服务对象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1. 弘扬清风正气,建设廉洁政府。 廉洁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新气象要求在“三服务”工作中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严厉打击腐败行为。所有服务过程都要公开透明,减少寻租空间,杜绝权力寻租、吃拿卡要等现象,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企业和群众的信任与尊重。

2. 倡导开放协同,打破部门壁垒。 许多服务事项涉及多个部门,过去常存在推诿扯皮、效率低下问题。新气象要求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和“利益藩篱”,倡导协同作战、联合办公。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形成合力,提高服务效率。

3. 营造包容氛围,鼓励社会参与。 提升“三服务”能力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新气象要求政府以开放的心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服务的设计、实施和监督中来。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建立意见征集平台等方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使服务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

4. 树立服务品牌,提升整体形象。 好的服务如同优质品牌,能有效提升政府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新气象要求各级部门在“三服务”工作中注重品牌建设,通过特色服务、创新举措、优质平台等打造亮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让“三服务”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展现新时代政府部门的良好精神风貌。

结语:融合互促,开启“三服务”新篇章

“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三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新担当是思想先导,是责任驱动,为新作为提供精神支撑;新作为是实践路径,是行动体现,将新担当转化为具体成效;新气象是环境保障,是氛围营造,为新担当和新作为提供肥沃土壤。只有将这三者有机融合,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持续跃升。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需要我们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瓶颈。唯有如此,方能以更高效、更贴心、更精准的服务,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持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共同谱写“三服务”工作的新篇章。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