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擘画“三服务”能力提升新蓝图

16次阅读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如何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成为各级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重大课题。其中,“三服务”工作——即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连接政策与民生的重要桥梁,其能力水平的持续提升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是响应时代呼唤、顺应民心民意的具体体现,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服务”工作绝非简单的事务性处理,它承载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就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姿态、全新的方法去审视和实践。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全面擘画“三服务”能力提升的新蓝图。这三“新”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提升路径,旨在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三服务”工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三服务”工作的核心要义与时代呼唤

“三服务”工作,顾名思义,旨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和精准支持,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夯实基础。这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服务企业,是稳定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服务群众,是增进民生福祉、厚植执政根基的根本;服务基层,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服务模式和理念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企业期待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公平性、可及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治理则面临着复杂多元的社会矛盾和快速变化的社区需求。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三服务”工作不能止步于“有没有”,而要追求“好不好”、“优不优”。这呼唤着理念的更新、机制的创新和能力的升级,迫切需要我们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为“三服务”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

新担当:责任为先,勇挑重担

“新担当”是“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的首要前提,它意味着每一位服务者都应怀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面对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真正将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不仅仅是对本职工作的尽责,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具体而言,“新担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这意味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服务企业方面,要敢于打破部门壁垒,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当好“店小二”;在服务群众方面,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在服务基层方面,要主动下沉重心,了解真实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其次,是“敢于亮剑、善于攻坚”的改革担当。面对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问题,不能绕道走、不能等靠要,而要敢于触及矛盾,勇于自我革新。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敢于革除陈旧的审批制度,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一网通办”等改革措施;在解决群众信访难题时,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时,要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再者,是“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风险担当。服务工作不仅仅是解决眼前问题,更要具备预见性,能够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这要求我们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确保服务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金融稳定、社会稳定等敏感领域,更要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

培养“新担当”需要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正确的用人导向。要让那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得到肯定和重用,让那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问责,从而激发广大服务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争当担当者的良好局面。

新作为: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新作为”是“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它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新方法、运用新技术、构建新模式,从而显著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首先,是 科技赋能,深化智慧服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科技与服务工作深度融合,是实现“新作为”的关键路径。

  • 企业服务方面:可以建立企业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企业需求,实现政策“不找即达”,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方案。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主动识别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及时匹配金融产品或提供担保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供应链金融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 群众服务方面:推广“一网通办”、“掌上办事”等线上服务模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各项业务。例如,建设智慧社区平台,集成政务服务、社区活动、便民生活等功能,让居民生活更便捷;利用人工智能客服,提供 24 小时在线咨询和引导服务。
  • 基层服务方面: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例如,建立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对社区安全、环境卫生、矛盾纠纷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升基层治理的预判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 流程再造,优化营商环境。对现有的服务流程进行全面审视和优化,是提升服务效率的直接途径。

  • “放管服”改革深化:持续推动简政放权,清理不必要的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确保服务的公平性、一致性和可预期性。
  • 跨部门协同联动: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推行“一站式”服务和“集成式”改革。

再者,是 服务模式创新,突出精准化和个性化。要从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服务向“精准滴灌”式服务转变。

  • 需求导向: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和痛点,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多元化供给: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化服务格局。
  • 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服务者大胆探索、勇于尝试,为“新作为”提供制度保障。

新气象:凝心聚力,激发活力

“新气象”是“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的内在保障,它营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确保服务工作能够持续、高效、高质量地进行。

首先,是 廉洁高效的政治生态。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确保服务公平公正、赢得群众信任的基础。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行为,让服务过程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注重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作风,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现象,确保服务事项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办理。

其次,是 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要鼓励服务者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服务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同时,要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试错成本,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服务者的创新热情和内生动力。

再者,是 协作共享的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许多复杂的服务问题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甚至不同社会主体的协同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因此,培养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协作共享精神至关重要。要打破部门壁垒,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大服务”格局。通过定期交流、联合办公、项目协作等方式,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与配合,共同解决服务难题。

此外,还包括 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要关注服务者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学习培训机会,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要关心服务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工作压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党建引领、文化建设、团队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服务者感受到职业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

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具体路径与策略

要真正实现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全面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需要系统谋划、多维度发力。这不仅是理念层面的更新,更是实践层面的具体落实。

1. 健全制度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构建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是“三服务”能力提升的根本保障。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实际需求,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工作规程,为“三服务”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同时,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三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和协同机制,避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例如,可以建立“三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统筹推进重大服务事项。

2. 科技赋能,深化智慧服务

持续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三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 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广“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
  • 强化数据分析应用:通过对企业数据、群众诉求、基层治理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精准洞察需求,提前预判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发展智能客服和自动化审批:利用 AI 技术,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的智能咨询和引导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简单事项实现自动化审批,提高效率。

3. 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助企发展

服务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非禁即入”,激发市场活力。
  • 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推广“免申即享”等惠企政策直达机制。
  • 强化法治保障: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打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特别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鼓励干部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划清政商交往的边界,杜绝权力寻租。

4. 聚焦民生关切,增进群众福祉

服务群众是“三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

  •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领域,不断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和完善信访、社情民意调查、网络问政等平台,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 关爱特殊群体: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加精准、人性化的关爱服务。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5. 深化基层治理,激发内生动力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 赋能增效: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赋予基层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基层有权干事、有钱办事。
  • 创新治理模式:推广“网格化管理”、“大数据 + 网格化”等模式,实现服务精准触达,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
  •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居民自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 提升基层干部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政策理论水平、依法行政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

6.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人是做好“三服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服务队伍。

  •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确保服务者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
  • 提升专业能力:通过系统培训、岗位练兵、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服务者的政策理解、业务办理、沟通协调、应急处置等专业技能。
  • 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廉洁奉公、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三服务”工作成效与个人晋升、奖惩挂钩,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7. 强化监督评估,完善反馈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是确保“三服务”工作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

  •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创新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
  • 引入第三方评估:定期邀请专业机构或社会组织对服务工作进行独立评估,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媒体监督、群众监督,设立投诉举报平台,及时发现和纠正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健全反馈改进机制:将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运用到服务流程优化、制度完善和能力提升中,形成闭环管理。

结语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它不仅是理念的革新,更是实践的深化。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能力提升之路。

新担当,要求我们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服务;新作为,召唤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更优的方法和更高的效率推动服务;新气象,激励我们凝聚合力、激发活力,以更积极的姿态和更健康的生态保障服务。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破茧成蝶,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铸就“三服务”能力提升的时代丰碑。这不仅将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共同擘画出更加美好、更加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新蓝图。让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征程上,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