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精神标识与行动指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一句响亮的口号——“真抓实干勇担当,奋发有为促发展”——不仅凝聚了时代精神,更指明了前行方向。这十二个字,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刻洞察现实、着眼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更是激发亿万人民投身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它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路径,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行动准则。
洞察核心:何谓“真抓实干勇担当 奋发有为促发展”
这句精辟的论断,由四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短语构成,共同绘就了一幅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图谱和实践蓝图。
首先,“真抓实干”是根本,强调的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它要求我们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虚浮空谈、纸上谈兵。真抓,意味着要深入实际、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出真问题;实干,则要求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亲力亲为,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以实际行动和可量化的成果来检验工作成效。它反对“坐而论道”,倡导“起而行之”,是新时代克服各种“拦路虎”和“绊脚石”的坚实基础。
其次,“勇担当”是关键,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意识和斗争精神。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勇担当,意味着要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碰硬、不推诿扯皮,敢于改革创新、不墨守成规。它要求党员干部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这种担当精神,是攻坚克难、开创新局面的精神支柱。
再者,“奋发有为”是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它意味着要充满激情、锐意进取,不满足于现状,不甘于平庸。奋发,即抖擞精神、鼓足干劲,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有为,则强调要有作为、出成效,力求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不凡业绩,实现自我价值,为集体和社会贡献力量。这是一种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是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后,“促发展”是目标,也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最终标尺。发展的内涵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经济的量化增长,更包含质量效益的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方面面。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还是奋发有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这四个层面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抓实干”是基础和前提,没有实干就没有担当的底气,就没有有为的可能;“勇担当”是保障和动力,有担当才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才能为实干和有为开辟道路;“奋发有为”是表现和结果,是实干和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促发展”则是最终的落脚点和价值指向,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的深远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等多重任务,同时还要应对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外部挑战。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强调“真抓实干勇担当,奋发有为促发展”具有尤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1. 应对复杂挑战的根本策略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诸多不确定性,比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人口结构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等,任何虚浮的姿态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唯有“真抓实干”,深入一线,掌握真情,发现真问题,才能开出真药方。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无数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政策落到实处,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正是“真抓实干”的生动诠释。
2. 激发改革创新活力的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然而,改革往往触及既得利益,创新也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需要极大的“勇担当”精神。只有那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敢于试错、敢于承担责任的改革者和创新者,才能冲破藩篱,为发展注入新活力。从深圳特区建设的敢闯敢试,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先行先试,无不彰显着这种担当精神的伟力。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更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勇挑重担,在科研攻关、产业升级中敢为人先。
3. 凝聚全社会磅礴力量的强大号召
“奋发有为”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要求,更是对全社会公民的呼唤。在各行各业,无论是科研工作者、企业家、工人、农民,还是教育者、医护人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着力量。当亿万人民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工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能汇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这种整体性的奋发态势,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底气。
4.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促发展”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线。我们追求的发展,不再是粗放式的、仅仅注重速度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公平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真抓实干勇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指引和实践支撑。例如,推动绿色发展,需要真抓实干地治理污染,勇于担当地淘汰落后产能,奋发有为地发展绿色技术和产业。
如何践行“真抓实干勇担当 奋发有为促发展”
将这十二字方针落到实处,需要从个体到组织、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的努力。
1. 树立正确政绩观和发展观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这意味着要避免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发展观也要从追求“面子工程”转向注重“里子工程”,从“速度情结”转向“质量效益优先”,从“盲目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
2.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要让真抓实干者有舞台,勇于担当者得褒奖,奋发有为者受尊重。这需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把实绩作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让那些敢想敢干、真抓实干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也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在改革创新中因公失误的干部提供保护,让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于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则要严肃问责,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
3. 提升能力本领和专业素养
在复杂多变的新时代,仅仅有热情和担当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过硬的本领和专业素养。无论是科技创新、经济管理、社会治理还是生态保护,都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干部的眼界、思维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营造浓厚干事创业氛围
要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等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实干、鼓励担当、支持有为的良好氛围。让“躺平”者无市场,让奋斗者受尊崇。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树立榜样,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追求卓越的强大正能量。当社会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那么发展的活力将源源不断。
结语: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真抓实干勇担当,奋发有为促发展”这十二个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深刻启示,更是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它要求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岗位,肩负何种职责,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唯有真抓实干,才能根基牢固,行稳致远;唯有勇担重任,方能攻克难关,开辟新局;唯有奋发有为,才能生机勃勃,再创辉煌。让我们以这十二字箴言为指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同汇聚起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