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层基础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其中,“三服务”——即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作为贯穿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定式已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唯有以“新担当”扛起重任,以“新作为”开辟新局,以“新气象”赢得民心,才能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锚定新担当: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首要前提和思想基石。它不仅仅是指承担具体任务,更是指站在全局的高度,胸怀“国之大者”,深刻理解“三服务”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意味着每一位服务者,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责任意识。
首先,提升政治站位 是新担当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进“三服务”工作。这意味着要将服务发展置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考量,将服务民生融入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叙事之中,将服务基层视为夯实执政根基的关键举措。例如,在服务发展中,要深刻理解国家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图,将地方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避免短期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在服务民生中,要牢记“人民至上”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能真正惠及民生。政治站位的提升,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当下看长远,从而做出更科学、更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
其次,强化责任意识 是新担当的直接体现。责任意识不仅仅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更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在“三服务”工作中,这表现为面对困难不推诿,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风险不退缩。例如,在优化营商环境中,面对企业反映的审批难、融资难等问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担当精神,主动协调各方资源,创新解决路径,而非简单一句“不符合规定”了事。在服务基层过程中,要深入一线,倾听真实声音,对基层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要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真正做到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这种责任意识的强化,能够激发服务者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让他们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从而推动“三服务”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此外,新担当还要求我们具备 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创新突破的锐气。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新问题,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按部就班。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模式,以创新的精神和担当的魄力,为“三服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将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与攻坚克难、创新突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锚定新担当,为后续的新作为和新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锻造新作为: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工作效能
“新作为”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具体实践路径和核心体现。它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不断突破,努力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全面优化工作效能。
在 服务发展 方面,新作为体现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上。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的服务模式,真正做到审批不见面、服务不打烊。要加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发展需求,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通过建立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对重点项目、新兴产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协调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瓶瓶罐罐的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在 服务民生 方面,新作为聚焦于回应群众关切,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交通、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急难愁盼,持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推进医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支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更多人住有所居。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服务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智慧政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线上可办、掌上可办,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推广“点单式”服务,根据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在 服务基层 方面,新作为强调重心下移,赋能基层治理,提升基层自我服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萌芽。要加大对基层的资源倾斜和权力下放,让基层有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服务群众、发展地方。同时,要着力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基层的束缚,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例如,通过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问题;通过建立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定期走访入户,了解群众所思所想;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基层发展。
锻造新作为,还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服务者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系统培训、实践锻炼、交流学习等方式,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服务队伍。要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只有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工作效能,才能真正将新担当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作为”,为“三服务”工作注入不竭动力。
展现新气象:营造积极氛围,激发内在活力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显著标志和最终目标。它不仅仅是工作成果的累积,更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形象和公众满意度的显著提升。这种新气象,是“新担当”和“新作为”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现。
首先,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是展现新气象的基石。清正廉洁是为民服务的底线和红线。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破除利益藩篱,确保各项服务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当人民群众感受到服务者的公正无私和廉洁奉公时,自然会对“三服务”工作产生信任,社会公信力也会随之提升。这种风气不仅能凝聚人心,更能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让更多人愿意投身到为民服务中来。
其次,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活力 是新气象的重要特征。要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正向的舆论引导,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平台、有奔头。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让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敢于改革创新。当服务者普遍展现出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工作状态时,便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例如,通过设立服务之星、先进集体等荣誉,表彰优秀案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再次,构建开放包容的服务文化 是新气象的内在要求。要摒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旧习气,树立“店小二”式的服务意识,以真诚、耐心、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将群众的批评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例如,通过开展满意度测评、设立意见箱、开通投诉热线等方式,主动收集反馈,及时回应关切。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不仅能拉近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距离,更能促使服务工作更加贴近实际需求,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
最后,实现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的显著提升 是新气象的直观成果。当“三服务”工作能够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并且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自然会水涨船高。这种满意度,是检验“三服务”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也是衡量新气象是否真正形成的关键指标。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则意味着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治理能力更加受到认可。
展现新气象,是一个持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工作本身,更要关注工作的氛围、团队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对我们的评价。只有当这些方面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新局面时,“三服务”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不断提升:构建长效机制,实现螺旋上升
“不断提升”是“三服务”工作永恒的主题,它强调的是一种持续改进、永无止境的追求。在锚定新担当、锻造新作为、展现新气象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构建起科学的长效机制,确保“三服务”工作能力能够在螺旋上升中持续优化,而非一蹴而就。
首先,建立健全学习型组织和能力培训体系 是持续提升的动力源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服务者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要定期组织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政策解读和技能提升课程,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分析、风险管理、公共关系处理等方面,确保服务者能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具。同时,要鼓励经验交流和案例分享,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让先进经验得以复制推广,让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持续提升。
其次,完善评估反馈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 是持续提升的有效保障。没有科学的评估,就没有精准的改进。要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既要关注服务数量,更要注重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开展独立评估,增强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要将评估结果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将“三服务”工作的成效与服务者的职业发展、薪酬待遇挂钩,激发其内生动力。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要及时进行复盘总结,查找根源,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落实。
再次,强化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 是持续提升的根本保障。要将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标准和服务规范。例如,制定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公开公示制度等,确保“三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对既有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使其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不成为“纸上谈兵”,真正发挥其规范和促进作用。
最后,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统一 是持续提升的核心方法。要始终将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无论是发展中的障碍、民生中的痛点,还是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都要敢于正视,深入剖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倾听服务对象的需求,预判潜在问题,将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预判”,甚至“提前介入”。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潜在的民生问题,提前部署资源进行干预;通过定期走访企业,了解其发展预期,提前提供政策指导。这种问题与需求双导向的工作方式,能够确保“三服务”工作始终聚焦于最紧迫、最有价值的领域,从而实现持续性的、高质量的提升。
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具备战略眼光和久久为功的定力,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持续创新。只有将“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融入到长效机制的构建和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真正实现“三服务”工作能力在螺旋上升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坚实力量。
总结而言,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它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主动作为、锐意进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优化服务模式、提升工作效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这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驱动着“三服务”工作从优秀走向卓越,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