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如何持续优化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已成为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尺。其中,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为核心的“三服务”工作,更是党和政府连接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命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姿态,不断探索创新,深化改革,从而将“三服务”工作能力推向新的高度,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时代呼唤:为何“三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正经历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从内部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高质量化。从外部看,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成为紧迫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服务模式、工作理念已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服务”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执政水平和执行能力的重要考量。它要求我们把服务意识融入血脉,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把务实作为落到行动。唯有通过“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全面赋能,才能破解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真正让群众有感、企业受益、社会满意。这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改进,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和能力重塑。
铸就“三服务”高质量发展引擎: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内核
“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是新时代对各级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共同构筑起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强大支撑。
新担当:勇立潮头,责任在肩,敢于作为
“新担当”意味着要摒弃守旧思想、消极心态,树立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要求我们:
- 具备战略视野与前瞻性: 不能只看眼前,更要放眼长远,对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趋势、民生需求变化有深刻洞察,提前谋划、精准布局。例如,在服务发展中,要能预判产业升级方向,引导资源配置;在服务民生中,要能预见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新需求,提前部署公共服务。
- 敢于决策与破解难题: 面对改革深水区、发展瓶颈期,不回避矛盾,不推诿扯皮,敢于啃硬骨头,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影响民生的老大难问题,要主动出击,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主动作为与超前谋划: 不等不靠,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例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主动上门了解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而不是坐等企业来反映问题。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它决定了我们能否在复杂局面中保持清醒,能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新作为:务实高效,创新致远,落地见效
“新作为”强调的是实干、创新和效率,它要求我们:
- 提升执行力与效率: 政策制定要落地生根,措施部署要迅速见效。通过优化流程、精简环节、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审批效率、办事效率和服务响应速度。例如,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 创新方法与模式: 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理念、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引入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
- 精细化管理与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避免“一刀切”和“大水漫灌”,实现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的精准化。例如,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包,针对特殊群体提供专属帮扶措施。
- 注重实际成效与量化成果: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最高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三服务”工作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工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惠及群众和企业。
“新作为”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关键路径和行动指南,它决定了我们能否将好的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能否将服务承诺落到实处。
新气象:风清气正,激发活力,凝聚合力
“新气象”是指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它要求我们:
- 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 鼓励担当作为,宽容改革失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激发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
- 深化改革与制度建设: 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法规,用制度保障“三服务”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
- 强化监督与激励约束并重: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权力规范运行,防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形成正向激励。
- 开放包容与合作共赢: 鼓励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打破壁垒,加强协同联动,形成服务合力。积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组织保障和文化支撑,它决定了我们的服务团队能否心齐气顺,能否充满活力,能否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践行“三服务”:具体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将“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融入“三服务”的各个层面,能够有效提升其质量和效率。
服务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腾飞
- 新担当: 敢于刀刃向内,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主动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寻求突破。
- 新作为: 推出更多便利化、集成化服务举措,如“一照多址”、“证照联办”、“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等。运用大数据对企业需求进行精准画像,提供个性化政策解读和金融、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持。建立健全企业诉求响应机制,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 新气象: 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构建新型政商交流平台。建立常态化走访调研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营造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服务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 新担当: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主动担当起解决民生痛点的重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领域拿出更多务实举措。
- 新作为: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推广“家门口”服务。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救助、公共卫生等服务的精准性和可及性。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和闭环解决机制,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 新气象: 推动政府服务更加人性化、有温度。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服务宣传普及,提高群众政策知晓度,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服务基层:夯实治理基础,激发内生动力
- 新担当: 勇于下放权责,为基层赋能减负。主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
- 新作为: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广网格化管理、“枫桥经验”等有效做法。强化基层干部培训,提升其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智慧社区、智慧乡村等平台,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 新气象: 减轻基层行政负担,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凝聚基层干部群众的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社区和谐。
结语:永无止境的提升之路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深化、螺旋上升的永恒课题。它要求我们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发展之策、常尽担当之责,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投身到“三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将“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激活发展潜能、汇聚民心力量、夯实执政基础,开创出“三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