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全面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时代强音

11次阅读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保障民生福祉、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三服务”工作,即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无疑是连接政府与社会、党与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新时代赋予新使命,要求我们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为指引,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呼唤,满足人民期待。

一、深刻理解“三服务”的时代内涵与极端重要性

“三服务”并非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服务企业,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是吸纳就业、创造财富的重要载体。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为企业排忧解难,就是要让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轻装上阵,敢闯敢试,不断创新,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包括但不限于政策解读、审批流程优化、要素保障、融资支持、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

服务群众,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保障。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是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关切,还是居住环境、社会治安、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就是要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顺心事、舒心事、暖心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服务基层,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的坚实基础。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将力量和资源更多下沉到基层,赋予基层更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回应基层诉求,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打通服务群众的堵点难点,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不仅是应时之举,更是立足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它不仅关乎经济韧性,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

二、以“新担当”铸就为民服务之魂:挺起责任与使命的脊梁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它要求我们跳出舒适区,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攻坚克难,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使命刻在心中。

1. 强化思想解放,树立服务新理念。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是服务能力提升的最大障碍。要破除惯性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新理念、新模式。例如,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转变,从“单一部门”向“协同联动”转变。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真正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

2. 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担当首先是责任。要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干部在“三服务”中的职责,做到权责对等。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深处激发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视企业的难题为己任,把群众的呼声当命令,将基层的困境作考题。要克服怕担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以积极进取、敢于亮剑的精神去破解难题。

3. 提升全局观念,协同推进“三服务”。“三服务”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服务企业时,要考虑到对群众就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服务群众时,要关注企业在解决就业、提供产品服务中的作用;在服务基层时,要统筹考虑企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必须打破部门壁垒,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服务合力,避免各自为政、推诿扯皮。

4. 培养斗争精神,敢于直面矛盾风险。 提升“三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甚至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斗争精神,敢于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作斗争,敢于向部门利益、地方保护主义说不。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维护公平正义,确保“三服务”工作阳光透明、公平公正。

三、以“新作为”开创为民服务新局:锻造实干与创新的利剑

“新作为”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实践路径和关键支撑。它要求我们将“新担当”的理念付诸行动,以扎实的工作、创新的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

1. 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办事效率。 办事效率是“三服务”水平最直观的体现。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改革。例如,推广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推行告知承诺制,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建立健全容缺受理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对企业和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变“堵”为“疏”。

2. 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服务模式。 数字化、智能化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例如,建立企业服务“数据驾驶舱”,精准识别企业需求;开发智能客服系统,24 小时为群众答疑解惑;构建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风险预警和精准施策。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服务流程再造、服务模式创新,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便捷。

3. 深化调查研究,精准对接需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质量的“三服务”建立在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社区家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把企业的痛点、群众的难点、基层的堵点摸清楚、搞明白。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需求收集和反馈机制,确保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精准匹配,避免“一刀切”和“闭门造车”。

4.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三服务”工作对干部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干部队伍在政策解读、法律法规、经济金融、公共管理、危机应对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特别是要加强对新业态、新模式的认知和学习,提升服务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干部的综合协调、沟通表达、情绪管理等软实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三服务”铁军。

5.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将“三服务”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正向激励导向。对于在“三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勇于创新、成绩显著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提供晋升机会。同时,也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干事创业。

四、以“新气象”营造为民服务环境:涵养廉洁与高效之风

“新气象”是提升“三服务”能力的外部表征和环境保障。它要求我们以清廉高效的作风、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和尊重。

1. 持续改进作风,树立清正廉洁形象。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不良现象。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服务企业时,既要热情周到,又要守住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在服务群众时,要耐心细致,不偏不倚,维护公平正义;在服务基层时,要真抓实干,杜绝作秀,不给基层添负担。以自身过硬的作风赢得企业和群众的信任。

2. 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在单位内部,要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互学互鉴的工作氛围。通过定期开展先进典型评选、经验交流分享等活动,树立榜样,激励干部职工主动作为。同时,要加强人文关怀,关心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3. 提升舆论引导,讲好服务故事。 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三服务”工作的成效和亮点,讲好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生动故事。通过正面宣传,既可以增强服务对象的信心,也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三服务”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坦诚面对问题和不足,接受社会监督,以开放的心态改进工作。

4. 健全监督机制,保障服务公平公正。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健全内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确保“三服务”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例如,建立服务事项公开清单,明确办理流程、时限和责任人;设立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回应和处理各类诉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通过有效监督,倒逼服务质量提升,防止权力寻租和不正之风。

五、结语:以奋斗姿态绘就“三服务”新画卷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革新。它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战略清醒、理论自觉、实践主动。面对新征程,全体党员干部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每一次服务的提升,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维护;每一次效能的优化,都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贡献。让我们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优的服务举措,在“三服务”的广阔舞台上,绘就一幅幅生动的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