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中,“三服务”(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工作始终是衡量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体现为民情怀的重要标尺。它不仅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更是构筑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何让“三服务”工作焕发新活力、实现新突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答案无疑是:以新担当扛起时代重任,以新作为展现过硬本领,以新气象营造良好氛围,从而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新担当:肩负使命,勇毅前行——“三服务”工作的责任内核
“新担当”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首要前提和内在驱动。它意味着在新时代背景下,服务工作者必须具备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厚的为民情怀和更坚定的责任意识。这种担当,不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例行公事,而是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敢于直面问题、攻坚克难。
具体而言,“新担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宏观层面的战略担当。服务者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三服务”工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要求我们跳出部门看大局,跳出局部看整体,将“三服务”融入到区域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改善等各项工作中去考量。例如,在服务企业时,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帮助企业预判行业趋势、把握政策红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在服务群众时,要洞察社会发展新特点、群众需求新变化,前瞻性地谋划公共服务供给。
其次,是微观层面的具体担当。它要求服务者对所负责的工作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面对企业发展中的瓶颈、群众生活中的难点、基层治理中的堵点,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而是要主动作为、一抓到底。这包括敢于触碰矛盾,勇于担当风险,不畏难、不退缩。例如,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智慧;在优化营商环境时,要敢于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真正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再者,是创新层面的时代担当。新时代呼唤新思维、新方法。“新担当”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服务中的痛点。例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实现“一网通办”、“掌上可办”,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这种担当精神,是推动“三服务”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迈进的根本动力,是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的坚实基础。
新作为:创新实践,高效赋能——“三服务”工作的效能引擎
“新作为”是“新担当”的具体实践和外在表现,它强调的是行动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在“三服务”工作中,仅仅有担当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产出令人信服的成果。这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跳出舒适区,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高效精准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新作为”的核心在于创新实践和高效赋能:
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深入调研、精准把脉。服务企业,要深入走访了解企业真实诉求,分析其发展瓶颈和痛点;服务群众,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服务基层,要了解基层实际困难,帮助解决人财物等方面的难题。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并迅速付诸实施。例如,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推出政银企对接平台;针对群众看病难问题,探索“互联网 + 医疗”模式;针对基层治理力量不足问题,下沉资源、充实队伍。
其次,要注重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是提升“三服务”工作效能的必然选择。通过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可以极大缩短办事流程,减少企业和群众的“脚底成本”。例如,“最多跑一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等改革实践,正是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赋能,实现了服务效率的质的飞跃。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企业经营状况、群众需求特点,可以实现服务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再者,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服务合力。很多企业和群众遇到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面。这就要求“三服务”工作不能单打独斗,而要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横向协作和上下联动,构建协同高效的服务体系。例如,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批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组织多部门联合走访,实现“进一次门、办多件事”。通过形成合力,集中优势资源解决复杂问题,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也能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这种集智攻关、协同作战的“新作为”,是新时代“三服务”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
新气象:优化环境,激发活力——“三服务”工作的文化底蕴
“新气象”是“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的外部体现和软实力支撑。它旨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开放透明、高效廉洁的服务氛围和工作环境,从而激发服务主体和受服务对象的活力,构建互信互助、和谐共赢的服务生态。这种“新气象”不仅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体风貌。
“新气象”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是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这要求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只有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服务队伍,才能赢得企业和群众的信任,让大家敢于反映问题、乐于接受服务。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能够让服务者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服务工作中,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公平公正,从而提升整体服务效能。
其次,是服务环境的开放包容。新气象意味着打破固有思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变化,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需求。这包括: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三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回应和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要注重服务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提供更具温度、更贴近实际的服务。例如,为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服务等,都体现了服务的包容性和人性化。
再者,是工作氛围的积极向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能够激发服务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这要求我们健全激励机制,对在“三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关心关爱服务工作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让他们有更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让服务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服务工作中,持续推动“三服务”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融合与实践:构建“三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新担当是思想引领,是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出发点;新作为是行动指南,是实现“三服务”目标的关键路径;新气象是环境支撑,是保障“三服务”工作长远发展的软实力。三者紧密融合,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的系统工程。
在实践层面,构建“三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要将“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的要求贯穿于“三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体化推进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三服务”工作的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确保各项要求落地生根。同时,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二,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人才是“三服务”工作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要加强对服务工作者的培训教育,提升其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操作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学习先进经验,树立服务标杆,培养一批既懂政策又懂业务、既能服务又会创新、既有情怀又有担当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同时,要优化人才结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三服务”事业。
第三,健全长效机制。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长效机制。这包括:完善服务清单和办事指南,实现服务事项标准化;健全意见反馈和投诉处理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建立绩效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奖优罚劣,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机制创新,固化工作成果,实现“三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
展望未来:持续创新,永无止境
“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不断提升“三服务”工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群众和基层的需求将持续演变,服务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未来的“三服务”工作,将更加注重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我们将看到更多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同时,服务的温度和人文关怀将进一步凸显,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能感受到尊重与温暖。
以新担当,我们肩负起历史使命,勇于开拓;以新作为,我们开辟出发展新境,成效显著;以新气象,我们构建起和谐生态,生机勃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将“三服务”工作推向新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共同擘画“三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