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无数老干部奉献了青春、智慧和汗水,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桥梁。做好老干部工作,不仅是对他们历史功绩的肯定和尊重,更是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赓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背景下,老干部工作的内涵和要求日益丰富,从“广撒网”式的普惠服务,转向了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精准服务”。其中,“强化‘四个精准服务’,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核心要义和行动指南。这不仅是对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更是对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旨在让广大老干部政治上更有荣誉感,组织上更有归属感,生活上更有幸福感,精神上更有充实感。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个精准服务”的具体内涵、实施路径及其在“用心用情”理念引领下的生动实践,旨在为各级党组织和老干部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共同谱写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的崭新篇章。
为什么说“四个精准服务”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核心?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老干部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简单的“一刀切”式服务已难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有的老干部可能更需要医疗保健方面的支持,有的可能更看重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还有的则渴望继续发挥余热、贡献力量。“精准”二字,恰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它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老干部的具体情况、实际困难和个性需求,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内心深处,做到“一人一策”、“分类施策”。
“四个精准服务”的提出,是对老干部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时代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它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融合了政治站位、组织保障、民生关怀和精神慰藉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到精准,才能确保资源投入的有效性,提升服务质量的针对性,最终实现老干部工作的实效性。而“用心用情”则是贯穿这四个精准服务的灵魂,它强调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之上,注入人文关怀的温度,让服务更贴心,更暖心。
精准政治关怀:固本培元,离岗不离党
老干部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作为党员的身份没有改变,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建设者的初心和使命没有褪色。精准政治关怀,就是要确保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精神上不“掉队”,信念上不“滑坡”。
实施路径:
- 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 组织老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可以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理论学习班、送学上门等多种形式,确保老干部“离岗不离学”,持续接受党的创新理论滋养。
 - 畅通建言献策渠道: 鼓励老干部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定期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征求老干部对重大决策、重点工作的意见建议,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肯定,政治地位受尊重。
 - 激发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邀请老干部参加相关活动,向他们通报单位发展成就,听取他们的意见。关心老干部的党组织生活,确保他们能正常参加党的活动,过好组织生活,增强党性观念和组织归属感。例如,为党龄较长的老党员举行“政治生日”纪念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 弘扬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 组织老干部参观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他们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年轻一代。
 
精准政治关怀的核心在于铸魂,它不仅关乎老干部的思想稳定,更关乎党的肌体健康和事业长远发展。
精准组织关怀:严密有序,管理服务有依循
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精准组织关怀,旨在通过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和细致入微的组织管理,确保老干部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
实施路径:
- 完善老干部工作管理服务机制: 建立健全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和完善老干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日常管理、活动组织、走访慰问等,确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 优化离退休党组织建设: 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发挥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引领、服务管理、凝聚人心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组织形式,如成立片区党支部、网络党支部等,解决老干部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等问题。
 - 健全信息台账和动态管理: 建立精准的老干部信息数据库,详细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服务需求等,并进行动态更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老干部群体特征和共性需求,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配备高素质、专业化的老干部工作队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服务管理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确保老干部工作者能够深入老干部群体,倾听呼声,解决问题。
 - 定期走访慰问和联系沟通: 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通过定期走访、电话问候、微信交流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老干部的思想、生活状况和实际困难。特别是在节假日、老干部生病住院或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送去组织的温暖。
 
精准组织关怀的核心在于有序,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服务网络,确保每一位老干部都能被看见、被关心、被服务。
精准生活关怀:细致入微,乐享幸福晚年
老干部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在医疗、养老、日常照护等方面会有更多需求。精准生活关怀,就是要从细微之处入手,用心解决老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
实施路径:
- 强化医疗保健服务: 建立老干部健康档案,组织定期体检,提供便捷的医疗绿色通道服务。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注老干部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对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老干部,要重点关注,提供更为周到的医疗和照护服务。
 - 优化养老服务保障: 积极探索与社会养老机构合作,为有需求的老干部提供优质的机构养老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荐。关注高龄、独居老干部,建立邻里互助、社区关爱机制,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等服务。
 - 落实困难帮扶机制: 对生活遇到特殊困难的老干部,建立困难帮扶台账,精准识别,分类施策,通过发放慰问金、申请专项补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无忧。
 - 提升生活便利性: 关注老干部在交通出行、智能设备使用等方面的需求。如组织智能手机培训班,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代办、跑腿等便民服务,解决他们日常生活的琐碎难题。
 - 改善居住环境和设施: 结合老干部实际需求,适时推动对老旧住宅区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为行动不便的老干部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精准生活关怀的核心在于暖心,它关注老干部的物质生活,旨在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升晚年生活品质。
精准精神文化关怀:丰富多彩,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他们渴望充实自我、发挥余热、融入社会。精准精神文化关怀,就是要搭建平台,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老干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实施路径:
- 丰富文化娱乐活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歌舞、书法、绘画、棋牌、摄影等兴趣小组活动,定期举办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满足老干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鼓励他们组建自己的文体团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 搭建发挥作用平台: 积极引导老干部在教育关怀下一代、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传承优良家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邀请他们担任“五老”报告员、义务监督员、社区顾问,让他们在贡献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
 - 开展健康有益的教育培训: 创办或支持老年大学、学习社团,开设养生保健、历史文化、信息技术等课程,满足老干部终身学习的需求,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广泛宣传老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树立榜样,激励后辈。定期举办老干部事迹报告会、专题展览,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老干部、关心老干部、学习老干部的良好风尚。
 - 关注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鼓励老干部之间、老干部与年轻干部之间开展交流互动,促进代际融合,缓解孤独感,丰富社交圈。
 
精准精神文化关怀的核心在于赋能,它关注老干部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和持续贡献的热情。
“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个精准服务”是方法论,而“用心用情”则是价值观和行动力。没有“用心用情”的投入,再精准的服务也可能流于形式,难以触及老干部的内心。“用心用情”体现在:
- 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意: 将老干部视为长者、导师和宝贵财富,而不是负担。真心实意地尊重他们的历史贡献,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
 - 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关怀: 站在老干部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致,多一份换位思考。
 - 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奉献: 老干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需要持续投入的工作。要克服畏难情绪和功利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 无微不至的细节和温度: 从一句暖心的问候、一次及时的探望、一个实用的建议、一份特殊的礼物中,让老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人情的温度。
 
“用心用情”是老干部工作的灵魂,它让精准服务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
展望未来: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的新格局
强化“四个精准服务”,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这不仅是对老干部的关怀,更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展望未来,老干部工作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社会化、专业化。
各级党组织和老干部工作者应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具体举措,不断深化对老干部工作规律的认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让“四个精准服务”成为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的响亮品牌,让“用心用情”成为每一位老干部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让广大老干部政治坚定、思想常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在享受幸福晚年的同时,继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增添正能量、贡献新力量,共同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